专利类型: 中国发明申请
专利权人: 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发明人: 李瑞芬;孙振元;魏建华;王宏芝;贺杰
专利号: CN200610012119.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结缕草抗寒性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拟南芥冷诱导基因的转录激活因子CBF1/DREB1b转化结缕草胚性愈伤组织,结缕草的抗寒性得到提高,可包括以下步骤:1)将结缕草胚性愈伤组织用携带有CBF1/DREB1b的农杆菌菌液进行侵染;2)将经侵染的结缕草胚性愈伤组织置于共培养基上进行共培养;3)将共培养后的胚性愈伤组织置于筛选培养基上进行筛选;4)将筛选出的胚性愈伤组织置于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5)将分化出芽的小苗置于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6)将生出根系的植株置于壮苗筛选培养基上筛选出抗寒性提高的结缕草壮苗。本发明对培育抗冷性提高、绿色期延长的结缕草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 相关文献
[1]结缕草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生体系的研究. 贺杰,校现周,李瑞芬. 2005
[2]结缕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李瑞芬,张敬原,赵茂林. 2003
[3]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贺杰,孙振元,魏建华,王宏芝,校现周,李瑞芬. 2006
[4]结缕草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瞬时基因表达系统的构建. 管瑾,郭一荻,刘凌云,尹淑霞,滕珂. 2023
[5]奶牛亲子鉴定应用的标记和方法研究进展. 周磊,刘林,初芹,刘剑锋,王雅春,张沅. 2010
[6]结缕草草皮的杂草防除. 韩德元. 1999
[7]玉米catalase-3基因克隆及低温表达研究. 刘汉梅,张怀渝,谭振波,黄玉碧. 2006
[8]粮食产量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Ⅳ.粮食估产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米长虹,王农,黄治平,侯彦林,刘书田,郑宏艳,蔡彦明,夏维,王铄今,任军,王新民,侯显达. 2014
[9]文献计量分析在快速检索文献中的应用-以土壤氨挥发为例. 吴汉卿,张宝贵,王学霞,曹兵,陈立娟,刘杰,陈延华. 2021
[10]运用乙炔抑制-静态土柱培养法测定旱地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 邹国元,赵紫娟,张福锁,李新慧. 2002
[11]紫色大白菜育种思路初探. 张德双,张凤兰,余阳俊,赵岫云,于拴仓,徐家炳. 2008
[12]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李运朝,王元东,崔彦宏,赵久然,郭景伦,段民孝,杨国航,邢锦峰. 2004
[13]粮食产量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Ⅲ.粮食生产潜力中、长期预测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刘书田,王铄今,米长虹,侯彦林,郑宏艳,王农,蔡彦明,黄治平,夏维,任军,王新民,侯显达. 2014
[14]运用科学创新方法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 张宜霞. 2009
[15]乡镇政府网站主客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陈静,秦向阳,肖碧林. 2010
[16]粮食产量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Ⅱ.粮食生产潜力短期预测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郑宏艳,刘书田,王铄今,侯彦林,米长虹,王农,蔡彦明,黄治平,夏维,任军,王新民,侯显达. 2014
[17]奶牛亲子鉴定应用的标记和方法研究进展. 周磊,刘林,初芹,刘剑锋,王雅春,张沅. 2011
[18]生态平衡施肥追肥预测方法. 米长虹,黄治平,侯彦林,刘书田,郑宏艳,王农,蔡彦明,王铄今,侯显达. 2014
[19]AC转CBFI基因草莓'哈尼'向栽培草莓'土特拉'转移外源基因的研究. 金万梅,董静,刘燕,张玉平,潘青华. 2007
[20]“红地球”葡萄过量表达DREB1b基因可以提高抗寒性. 金万梅.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木质素生物合成翻译后修饰调控研究进展
作者:张昊;陈亚娟;姜廷波;周博如;王宏芝
关键词:木质素;翻译后修饰;磷酸化;泛素化
-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考-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作者:陈振华;杨国航;史振鹏;吴洁;吴琼;左进华;魏建华
关键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享利用
-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水平提升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作者:石琨;杨国航;蒋韬;魏建华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化人才
-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培育与全链条管理服务实践
作者:吴琼;魏建华;耿东梅;杨国航
关键词:科技成果;培育;管理服务;科研院所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管理实践
作者:吴洁;魏建华;左进华;吴琼;马明远;陈振华;杨国航
关键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创新工程;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建设
-
农业科研院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实践探索
作者:吴琼;杨国航;魏建华;王之岭
关键词:学术交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创新文化
-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 提升科技竞争实力——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作者:吴琼;吴洁;马明远;陈振华;魏建华;左进华;杨国航
关键词:科研组织方式;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资源配置;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