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山地;创建;玉米高产;技术;丘陵山地;丘陵;玉米;集成;高产创建;高产
第一完成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获奖时间: 2015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 四川作为畜牧业大省和饲料加工业、酿酒大省,玉米需求缺口一直较大。近年来,随着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玉米需求缺口呈逐年增加趋势。在种植面积不可能大幅度扩大和全国玉米供给趋紧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依靠科技提高玉米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率,对提高我省玉米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以来,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及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农业部和四川省高产创建专项等项目资助下,立足于四川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四川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和推广模式研究。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研究成果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集成应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农技推广学、农业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原理,着力解决丘陵山地玉米增密栽培、产量突破、资源挖掘等关键问题,在高密度群体质量调控理论和技术及实践产量、区域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及推广机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创新。 (1)鉴选出达到亩产1000千克的玉米品种3个、亩产800千克的品种5个、亩产600千克的品种40个,提出了高产创建玉米品种的群体结构及特征指标。 (2)研究提出了玉米增密高产关键技术4项,编制颁布地方标准3项。 (3)集成丘陵低山区亩产800千克、600千克的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各1套,中山玉米区亩产1000千克、800千克、600千克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各1套。 (4)研究建立了玉米“限叶源、壮茎秆、促平衡、增粒数、稳粒重”的高密度群体质量调控理论,明确了“前促、中控、后稳”联合调控密度、植株整齐度、穗均匀度、籽粒成熟度“四度”的增产机理,以及技术扩散模式机制。 (5)系统分析了四川六大玉米区光温生产潜力与高产创建优势区域。玉米高产创建单块田连续6年7个田块亩产超过吨粮,最高亩产达到1218千克;万亩片连续5年亩产超过800千克,最高平均亩产816.3千克;整建制连续5年亩产超过620千克,最高平均亩产628.7千克,3个层次的产量水平均创造了西南及南方区玉米高产纪录。680个高产创建万亩片平均亩产608.8千克,较当地平均水平普遍增产20%左右。 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1)首次研究建立了丘陵山地玉米高密度群体质量调控理论,明确了“前促、中控、后稳”联合调控密度、植株整齐度、穗均匀度、籽粒成熟度 “四度”的增产机理,提出了高产创建玉米品种的群体结构及特征指标。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25篇。 (2)研究提出了丘陵山地玉米 “五改”增密高产关键技术,明确了丘陵山地六大玉米产区光温生产潜力及高产创建优势区域,集成了丘陵低山玉米区、中山玉米区5套高产创建技术模式,成为丘陵山地高产攻关、大面积高产创建及均衡增产的主要技术。出版科普专著2部,发表论文18篇,编制颁布地方标准3项。 (3)探索建立了适合丘陵山地的高产创建六大机制,集成应用了单块田、百-千-万亩片、县乡整建制高产创建及全省大面积技术成果推广模式,创建了西南及南方区玉米高产纪录。整建制高产创建成效和机制走在全国前列,省领导批示6次,中央新闻频道报道3次,中央新闻和人民日报头条报道各1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4、技术的成熟度 (1)建立的“耐密中熟品种、缩行增密栽培、地膜覆盖抗逆播栽、水肥耦合精量深施、适时晚收”的“五改”增密高产关键技术和丘陵低山区、中山区5套高产创建共性技术模式,其中,2项关键技术被农业部推荐为西南地区玉米主推技术,1项关键技术被四川省连续6年推荐为主推技术,鉴选推介的9个品种被部省列为主导品种,推动了丘陵山地玉米栽培技术和品种的更新换代。 (2)建立的“专家领衔技术服务、政技结合责任落实、适度规模生产、交叉测产验收监督”等高产创建六大机制和“单块田、百-千-万亩片、县乡整建制及全省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适合丘陵山地的高产创建新机制及多层次推广新模式,并在全省100多个县区推广应用。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2008-2014年累计应用推广4611.6万亩(其中,2012-2014年高产创建示范面积531.3万亩,辐射带动中低产区应用高产创建成果2656.5万亩),累计增产籽粒玉米17.2亿千克,新增产值41.9亿元,新增纯收益32.7亿元(其中,2012-2014年累计增产籽粒玉米12.4亿千克,新增产值30.6亿元,新增纯收益24.3亿元)。但是,目前的技术成果存在两个方面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依靠人畜劳力完成,影响技术成果的规范化、规模化应用;二是依靠化学投入品(化肥等)的增加,保障增密增产,必然对资源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下一步计划以关键环节机械化为平台,进一步研究节水、节肥、节药的关键技术,建立高产高效的玉米生产模式,支撑丘陵山地玉米从传统高产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发展。
- 相关文献
[1]我国玉米品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季广德,杨国航. 2009
[2]玉米制种单粒播种技术及相关配套措施. 冯培煜,宋瑞连. 2015
[3]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集成方法与应用前景. 李存军,王纪华,王娴,刘峰,黎锐. 2008
[4]基于GIS和RS的应用分析系统集成研究. 潘瑜春,王纪华,赵春江,冯仲科. 2005
[5]NK815玉米品种高产高效优质制种技术. 冯培煜,宋瑞连,王晓光,马野,马建华,周学师,王术国,刘晓东,周龙. 2019
[6]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陈国平,王荣焕,赵久然. 2009
[7]国审玉米新品种京科688选育与制种及生产技术. 段民孝,赵久然,王元东,邢锦丰,陈传永,宋伟,张华生,吴珊珊,张雪原,张春原,杨海涛,毛振武,李瑞媛,黄华德. 2023
[8]2023年NK815制种高产技术模型分析-探规模化高质、高产、高效玉米制种新径. 冯培煜,宋瑞连,闫海鹏,邢春景,周峰,王晓光,史桂清. 2024
[9]高产早熟耐密抗倒伏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的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 段民孝,赵久然,李云伏,王元东,邢锦丰,张华生,刘新香,刘春阁,张雪原,张春原. 2015
[10]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 李瑾,郭美荣,高亮亮. 2015
[11]北京杂交小麦节水栽培关键技术. 任立平,王拯,叶志杰,高新欢,董艳华,陈兆波,张胜全. 2020
[12]北京郊区板栗林下栗蘑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隗永青,曹均,曹庆昌. 2010
[13]樱桃砧木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 周宇,张开春,闫国华. 2007
[14]浅析发酵床养鸡技术. 李娟,李吉进,邹国元,孙钦平,刘本生,高丽娟,刘春生,王海宏. 2012
[15]春玉米区玉米制种预防高温危害的方法与措施. 冯培煜,宋瑞连,王晓光. 2016
[16]沼液中硫化氢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英文). 吴荣,刘善江. 2017
[17]发交粳稻京估6号麦茬高产制种技术. 毛振武,洪立芳. 1997
[18]厚皮甜瓜新品种“京玉太阳”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徐茂,张万清,王小征,申玉清,高波. 2016
[19]水果黄瓜新品种白精灵2号. 杨国英,刘立功,张峰. 2015
[20]甜瓜新品种京玉3号的选育. 张万清,陈桂燕,卢永新,王德新,曹占山.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耐热性的差异比较
作者:徐田军;吕天放;李自豪;张勇;刘宏伟;刘月娥;蔡万涛;张如养;宋伟;邢锦丰;赵久然;王荣焕
关键词:高温;玉米;亲本自交系;耐热性
-
作物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作者:王瑶;王荣焕;冯铃洋;张璐;赵琦;王家乐;赵久然
关键词: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复合种植;种质创制
-
玉米骨干自交系H1710的选育及应用
作者:冯健英;王荣焕;许洛;王绍新;李中建;王宝宝;郑书海;陈莉
关键词:玉米;骨干自交系;H1710;品种选育
-
基于不同玉米生态区主推品种探讨宜粒收关键种质构建方向
作者:付修义;张华生;赵久然;陈传永;陈琛;吴珊珊;张雪原;张春原;王元东
关键词:玉米;宜机械粒收;种质;新品种选育
-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鲜食玉米耗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李晶晶;张钟莉莉;王荣焕;孟范玉;薛绪掌;郭瑞
关键词:鲜食玉米;蒸渗仪;耗水规律;影响因素
-
苹果四臂采摘机器人系统设计与试验
作者:冯青春;赵春江;李涛;陈立平;郭鑫;谢丰;熊子聪;陈凯文;刘城;严童杰
关键词:采摘;机器人;苹果;多任务网络;多臂协同;应用试验
-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适采期氨基酸含量分析
作者:卢柏山;董会;赵久然;徐丽;樊艳丽;史亚兴;王荣焕
关键词:鲜食玉米;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营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