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综合性状;自交;配合力;配合;自交系;力;优良;玉米自交系;玉米;高配合力;综合;合力;性状;黄早四
第一完成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获奖时间: 2000
摘要: 本项目属生物科学“杂种优势”利用范畴。 本项目针对我国60年代末期农业生产耕作改制的需要及缺乏生育期适宜的 玉米杂交种这一生产难题,以选育中、早熟自交系为研究目标,采用对基础种 质、选育和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改进的关键措施,创新性地挖掘了我国地方种质 资源,创造性地筛选出新型的性状聚优“小群体”作为选系基础材料,培育出 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 黄早四综合性状优良:1.高配合力,产量的配合力超过国内外优良玉米自 交系如自330、丹340、478、B37、Mo17等。2.高抗玉米矮花叶病,兼抗多 种病害。3.适应性广,超过其他亲本系。4.株型紧凑。5.具有叶数多,出叶 速度快,根端RNA酶活性高等独特的形态生理学性状。6.双穗性强。7.具 备有利于种子繁育的优良特征特性。8.具有特定的指纹图谱,与其他骨干亲本 系(Mo17等)有很大的遗传距离。 黄早四的重大科学价值:1.黄早四是独具特色的我国玉米优良地方种质的 创新。2.创建了我国独特的玉米杂种优势类群,黄早四成为我国利用率最高、 应用范围最广.成效最大的杂种优势类群。3.黄早四是高配合力与综合优良农 艺性状完善结合的典范,克服了二者难以兼备的局限性。4.黄早四是我国玉米 育种利用率最高的自交系。5.黄早四衍生系数目 (70 多个)超过国内外任何 一个玉米自交系。6.黄早四组配的推广杂交种数目(52个)和累计推广面积 (7.18亿亩),超过任何一个国内育成及国内应用的国外亲本系。7.黄早四的 育成,奠定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坚实基础。 以黄早四为亲本配制的杂交种,主要适宜推广地区为黄淮海流域,其他能 够满足其生长发育要求、具备适宜的生态、生产条件的地区均可种植。黄早四 组配的52个(其中43个已审定)杂交种应用范围广,遍布我国21个省区。 1982~1997年累计推广7.18亿亩,增产粮食179.43亿公斤,净增经济效益为28.42 亿元。黄早四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己累计推广3亿亩,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 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杂交种仍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黄早四的选育及其广泛利用,对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和玉米生产产生了巨大 而深远的影响,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 相关文献
[1]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的来源探究. 赵久然,李春辉,张如养,刘新香,李志勇,石子,王帅帅,宋伟. 2021
[2]导入热带种质充成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京404. 孙伯陶. 1997
[3]应用同工酶鉴定玉自交系,杂交种纯度技术的研究. 赵久然,李举怀. 1996
[4]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 李向龙,张力全,张晓东. 2010
[5]基于SNP芯片揭示中国玉米育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 赵久然,李春辉,宋伟,王元东,张如养,王继东,王凤格,田红丽,王蕊. 2018
[6]基于40个核心SSR标记揭示的820份中国玉米重要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刘志斋,吴迅,刘海利,李永祥,李清超,王凤格,石云素,宋燕春,宋伟彬,赵久然,赖锦盛,黎裕,王天宇. 2012
[7]不同生态区多环境下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筛选研究. 王向鹏,张如养,宋伟,赵久然. 2017
[8]玉米自交系京92遗传改良研究. 孙轩,吉玉龙,张如养,王继东,宋伟,赵久然. 2019
[9]密植育种法在选育玉米自交系中的应用. 邢锦丰,赵久然,黄长玲,段民孝,王元东,张雪原,王继东. 2008
[10]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玉米自交系京24单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改良材料性状分析. 余辉,宋伟,赵久然,王凤格,吴金凤. 2014
[11]利用SNP标记对51份玉米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 吴金凤,宋伟,王蕊,田红丽,李雪. 2014
[12]利用核心SNP位点鉴别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宋伟,王凤格,田红丽,易红梅,王璐,赵久然. 2013
[13]基于DUS测试性状的玉米自交系形态多样性分析. 卢柏山,王荣焕,王凤格,张华生,李瑞媛,赵久然. 2010
[14]213份鲜食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微微,张红伟,王慧,周鹏,李炯. 2016
[15]从品种性状及遗传背景看全国玉米杂交种推广. 杨国航,孙世贤,张春原,赵久然,王卫红. 2006
[16]玉米单倍体与其加倍后代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张如养,段民孝,赵久然,刘新香,邢锦丰. 2014
[17]同一来源玉米DH系的性状分离分析. 邢锦丰,张如养,赵久然,段民孝,刘新香,王元东,王文广. 2012
[18]利用花青素基因标记研究正反交对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影响. 冯汉宇,江颖,张立全,张晓东. 2018
[19]玉米正反交对主要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丰光,刘志芳,吴宇锦,邢锦丰,李妍妍,黄长玲. 2009
[20]玉米自交系京2416*京92改良后代收获时子粒含水量配合力分析. 孙轩,吉玉龙,张如养,王继东,王夏青,宋伟,赵久然.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