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研制;产业化;新型肥料;产业;新型;肥料
第一完成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5
摘要: 本项目是基于我国化肥利用率低下造成的能源浪费、经济损失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结果。提出研制以控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1) 发明一种溶出抑制剂,既能保证控释肥料前期肥料养分溶出受到抑制,又能实现后期溶出速度明显加快,制作出溶出期不同的S型包膜控释肥料。可进行与作物的接触施肥,大幅度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2) 研制成连续化包衣设备,设备定位为多塔联合包衣,每个喷流塔有独立的循环及喷动系统,即可独立运行,也可联合生产,每个包衣塔中央增设一列活动百叶帘,设备仅改变了进出料方式,生产过程中,由于喷动系统的液体和气体喷流不中断,包衣粒子在设备中不断运动、转移,可大幅度提高产品包衣质量和产量,提高生产效率10%,提高单位时间产量10%。 (3) 用筛选出的光降解剂作添加剂制成的控释包膜肥料,树脂残膜在21年后即可降解90%,而对照残膜降解90%要105年。在通常用量下不影响作物生长,大大减少残膜在土壤中累积量。这一项研究成果国内未见报道。 (4) 通过对宿主植物、培养基质、环境因素及农艺措施等相关技术参数的研究,为AM菌剂的产业化提出了工艺参数。建立了国内领先的、系统的AM菌剂生产工艺(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3128532.5),并首次在中国大陆进行了中试生产。 (5) 采用不同释放期的包膜控释肥与不同养分的速效肥合理配伍,结合快速检测技术、以及农民直接参与的推荐施肥网络系统,建立新型施肥技术体系,推动控释肥在粮食等多种作物上的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重大突破,为控释肥的广泛应用开创了先例,这种施肥模式可供国内外同行借鉴。以上成果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创新性与先进性。L型包膜控释肥经过几年的企业运作,已经步入产业化阶段,生产出10多个系列40多个品种,包衣技术与设备在国内已转让三家,并与六个肥料厂合作;无公害功能肥料系列产品已在四个厂家正式投产。 立项以来累计生产新型肥料20.2万吨,推广应用480多万亩,累计社会效益2.98亿元。
- 相关文献
[1]几种新型肥料对水稻增产增效的试验研究. 韩哲,陈宝成,曹兵,齐建俊,陈剑秋. 2020
[2]新型肥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战略. 赵秉强,张福锁,廖宗文,许秀成,徐秋明,张夫道,姜瑞波. 2004
[3]我国新型肥料发展战略研究. 赵秉强,张福锁,廖宗文,许秀成,徐秋明,张夫道,姜瑞波. 2004
[4]2F-5000型链耙刮板式大肥量有机肥撒施机设计. 张艳红,秦贵,秦国成,王晓平,闫子双. 2011
[5]蔬菜嫁接机器人研制与试验. 姜凯,郑文刚,张骞,郭瑞,冯青春. 2012
[6]禽用新疫苗的研发与申报. 姜北宇. 2009
[7]水分对微水溶性胶结包膜肥料氮素释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效果研究. 肖强,王甲辰,左强,张琳,刘宝存,赵同科,邹国元. 2009
[8]滴灌施肥机灌水与施肥均匀性试验. 周舟,傅泽田,王秀,祁力钧. 2009
[9]保水剂和施肥量对沙地燕麦生产的影响. 毛思帅,M.Robiul Islam,贾鹏飞,薛绪掌,曾昭海. 2011
[10]我国肥料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表现与对策. 孙昊,刘善江,马良,姚志东. 2010
[11]不同浓度肥料对苗菜生长的影响. 刘庞源,郑淑芳,何伟明. 2010
[12]不同肥料种类对黄金梨果实内在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刘松忠,刘军,张强,王小伟,魏钦平. 2012
[13]适宜施氮量降低京郊小麦-玉米农田N_2O排放系数增加产量. 山楠,赵同科,毕晓庆,安志装,赵丽平,张怀文,杜连凤. 2016
[14]移动中肥料养分含量的在线高通量测量方法——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 王晓珂,赵春江,董大明. 2018
[15]P(AA-AM)/SiO2复合保水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保水缓释肥中应用. 曹兵,王孟,杨凯劲,倪小会,王学霞,邹国元,陈延华. 2020
[16]肥料施用的环境效益评估方法及应用——以不同认证管理的梨园肥料施用为例. 刘月仙. 2011
[17]北京郊区田块尺度土壤质量评价. 韩平,王纪华,潘立刚,尤冬梅,陆安祥,马智宏. 2009
[18]基肥定深施用装置排肥口位置与施肥深度关系模型. 祝清震,武广伟,安晓飞,陈立平,孟志军,赵春江. 2018
[19]产业与地域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刘忠强,王开义,谭华. 2011
[20]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陆静雯.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