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利用;鉴定;利用研究;种质;种质创新;创新;研究;抗逆;小麦
第一完成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8
摘要: 环境胁迫给人类带来的压力日趋严重,我国旱作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丰收对总产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10个小麦大环境区中有5个麦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危害。然而生产上缺少抗旱、耐盐碱的优良品种,该地域小麦平均亩产仍徘徊在300公斤,影响了总产的提高,难以保障小麦稳产。资源创新可为育种提供优异的中间材料,在目前小麦抗旱、耐盐基因资源极度贫乏或资源抗性水平偏低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抗旱、耐盐新基因和创造抗旱、耐盐新种质是小麦资源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课题自80年代就开始进行该项研究,80年代和90年代均列为河北省科技厅项目,小麦新品种选育和资源创新,2004~2006在河北省科技厅立项:小麦种质资源搜集、鉴定、创新及信息系统的建立(04820119D)。现已按计划完成项目任务。多年来的试验研究获取了如下重要结果: 利用高产小麦与农家种配制杂交组合,幼胚培养→继代→再生植株→移栽到大田→室内加代→后代材料,再经过几年水、半旱、旱三圃交替选育,创造出抗旱新种质冀RD-13,经过耐盐鉴定,该种质耐盐达到1级。冀RD-13抗性基因来自农家种。 利用冬黑麦与普通白麦等进行远缘杂交、幼胚培养,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照射时间对幼胚进行辐射处理,然后模拟我省的盐碱环境,混合盐介质对其进行处理,定向培养耐盐植株,创造出7个耐盐的新种质。 其中冀RS-5表现突出,耐盐级别1级、抗寒3级、抗旱系数1.25,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即可作种质资源又可作为品种直接用于生产。醇溶蛋白电泳分析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试验均证明冀RS-5含有黑麦的外源基因。 通过研究得出慢照射技术适宜的照射剂量为Co60 500rad/小时,照射24小时。该照射剂量和时间可以减少生物损伤,扩大变异范围较大,提高优选机率。总结出利用模拟我省盐碱环境进行混合盐介质(NaCl+MgSO4)定向培养,利于快出耐盐变异体的方法。 利用冬春、远缘等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通过多次杂交选育,把丰产、抗病、抗逆等多种有益基因集于一体,创造出的多抗新种质冀麦5418。由于该种质丰富的遗传背景,为其以后在育种中广泛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鉴定证明冀麦5418对条锈各小种(条22、23、25、26、27、28、29)和叶锈洛10类型均为免疫和高抗;高抗白粉病;中抗吸浆虫;具有较好的抗穗发芽性能;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耐盐能力;对光温反应不敏感;适应范围广。 研究了冀麦5418在逆境条件下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冀麦5418在8个抗病品种中PPO的活性最高;在盐胁迫条件下,冀麦5418保护酶SOD、POD的变化值高,并且其渗透势、相对电导率变化小。从理论上进一步证明冀麦5418的抗逆性好。为冀麦5418的更好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不同的品种(系)多年、多次对冀麦5418进行了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证明冀麦5418具有特别高的一般配合力,具有较好的特殊配合力。多家育种单位用其做亲本表现突出。实践进一步证明该种质配合力好。 目前,发表研究论文17篇,为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对新创造的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逆、抗病及其遗传规律等深入、系统的研究后,向全国60多个育种单位提供利用,仅利用冀麦5418做亲本选育出了195个品系,已经审定定名的有18个品种,国家审定品种9个,省级审定9个。育成品种的推广范围涉及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新疆等省,据不完全统计间接经济效益13亿元。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项研究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抗逆小麦种质创造,并且对抗逆创新种质进行分子鉴定,研究了其在逆境条件下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及遗传规律,为抗逆种质的利用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创造出的抗旱、耐盐的种质具有尚未被利用的黑麦和农家种的抗性基因,缓解了小麦育种抗逆基因缺乏的问题,为小麦抗逆育种提供了优异的亲本,预计在小麦抗逆育种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同时这些抗逆种质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可以作为品种直接应用于盐碱地、旱薄地,其应用前景广阔。 2.总结出慢照射技术适宜的照射时间和剂量,总结出混合盐介质(NaCl+MgSO4)定向培养耐盐植株是更切合实际的模拟我省盐碱环境的新措施。该研究的结论可以应用于抗旱、耐盐的种质创新及抗逆育种,其应用前景广阔。 3.对冀麦5418进行抗逆、抗病、生理生化特点及遗传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后,向全国60多个育种单位提供利用。由于该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背景,聚集了丰产、抗病、抗逆等多种有益基因,该种质在今后的小麦育种中将会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4.通过研究写出并发表论文17篇,为小麦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加速育种进程,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5.创造的新种质直接提供育种,作为杂交亲本利用。在目前小麦抗旱、耐盐基因资源极度贫乏或资源抗性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应用前景看好。
- 相关文献
[1]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方向. 于翠红. 2008
[2]旱稻(O.sativa)、高粱(S.bicolor)属间远缘杂交种质创新研究. 赵风悟,李慧敏,刘冬成,张爱民. 2006
[3]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李术臣,贾海民,赵聚莹,陈丹. 2011
[4]EMS诱变抗旱小麦冀麦418的突变体筛选与鉴定. 吕亮杰,陈希勇,张文英,赵爱菊,孙丽静,张颖君,刘玉平,王莉梅,李子千,李辉. 2020
[5]小麦多抗性种质的筛选与评价. 高胜国. 1997
[6]晚熟甜樱桃新品种晚蜜露的选育. 李玉生,吴雅琴,程和禾,陈龙,吴永杰,郭勇,李友刚,赵艳华. 2022
[7]增收宝3号对作物的抗逆生理及增产作用. 马瑞昆,蹇家利,贾秀领,梁振鸾,吴树勋,李兰芳. 1998
[8]反义RNA技术及其在植物种质创新领域的应用. 季伟明,张寒霜,赵俊丽,付书评,魏凤霞. 2006
[9]中秆紧凑、半紧凑型夏谷新种质的创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刘正理,李素英,程汝宏,全建章. 1999
[10]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种间杂交培育抗干热风新种质研究. 赵凤梧,李慧敏,刘冬成,张爱民. 2005
[11]甜秆多穗型超早熟谷子新种质的创新. 刘正理,程汝宏,黄文胜,曲祝丰,刘君馨. 2005
[12]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选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研究. 李慧敏,赵凤梧,戴茂华,刘冬成,张爱民. 2006
[13]抗除草剂有色小米夏谷新种质创新. 郝洪波,崔海英,李明哲. 2013
[14]利用EMS花粉诱变玉米新种质研究. 李海军,张丽华,陈景堂,刘志增,池书敏,张文英. 2004
[15]富铁营养保健型超早熟谷子新种质的创新. 刘正理,孙世贤,程汝宏,黄文胜,刘君馨,曲祝丰,夏雪岩,师志刚. 2006
[16]生育期可伸缩型超早熟、优质谷子新品种冀谷28及其超早熟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刘正理,程汝宏,师志刚,夏雪岩,张玉宗,侯升林. 2009
[17]利用花粉诱变技术改造热带玉米种质的研究. 李海军,张丽华,祝丽英,刘志增,池书敏,张文英. 2005
[18]中秆紧凑型夏谷新种质的创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刘正理,李素英. 1999
[19]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的改良利用情况及建议——以黄淮海夏玉米区为例. 杨宗利,李和平,李积铭. 2016
[20]河北省夏玉米杂优模式的研究. 张动敏,宋炜,王宝强.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国审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冀麦76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作者:吕亮杰;赵爱菊;刘玉平;郭晓蕊;赵炜;陈希勇
关键词:小麦;冀麦765;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
国审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冀麦691
作者:吕亮杰;赵爱菊;刘玉平;李辉;陈希勇
关键词:
-
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及其衍生品种(系)的特点与遗传分析
作者:张旭娟;陈强;赵田湉;刘书林;杨春燕;秦君;乔亚科;张孟臣
关键词:冀豆12;衍生品种;创新种质;重测序;遗传关系
-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冀麦479的选育及育种策略
作者:郭晓蕊;赵爱菊;刘玉平;赵炜;马志高;吕亮杰;陈希勇
关键词:冀麦479;品种选育;高产稳产;育种策略
-
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冀麦95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作者:吕亮杰;赵爱菊;刘玉平;郭晓蕊;赵炜;李辉;陈希勇
关键词:小麦;冀麦958;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小麦耐草甘膦相关QTL
作者:赵杰;牟丽明;胡梦芸;孙丽静;李倩影;王培楠;李辉;刘小民;张颖君
关键词:小麦;黄淮麦区;草甘膦耐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大豆磷脂酶D家族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耐盐性分析
作者:何芳蕾;李兰馨;卢秋连;曹婕;秦君;孔凡江;苏彤;林春
关键词:大豆;磷脂酶;PLD;基因家族;盐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