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技术;创新研究;水;生产;技术引进;大豆;大豆生产;生产水平;创新;引进;研究;提高;水平
第一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
获奖时间: 2011
摘要: 针对东北、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生产中的高成本低效益、油分含量低、单产低的突出问题,通过大豆特异种质资源、先进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理念的引入,使我国大豆育种水平和生产技术跃进世界先进行列。农业部种植业司组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全国主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推广部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15个单位共同承担了大豆"948"计划《提高大豆生产水平的技术引进与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06-G5。主要任务是通过科研合作、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从世界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大豆种植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大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与构建大豆遗传育种平台紧密结合创造一批优质、超高产、抗逆大豆育种材料,创制突破性的品种,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改良提高我国大豆生产水平,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实现大豆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不断为我国大豆生产的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材料、技术和品种,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紧密型的国内大豆协作网和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为我国大豆生产和遗传育种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项目自2006年执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大豆育种新方法的引进上,取得很好的成效,为遗传育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掌握了RNAi干扰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出和建立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鉴定方法,明确了大豆蔗糖转化酶与籽实产量性状的关系并克隆了相关基因。建立大豆疫霉病、品质形状及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和基因聚合体系,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后代进行辅助选择,利用含有抗灰斑病基因,含有抗疫霉病的1号小种的PRR1基因、抗孢囊线虫病SCN3基因、抗病毒病SMV1基因、抗菌核病SSR1基因和抗旱耐热(HF8)等材料,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多亲本杂交、回交、富聚优良基因,创新出多抗病害、抗旱、耐势的优异育种材料,使大豆种质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从世界各国引进大豆优异种质材料639份,通过鉴定已获得抗灰斑病种质134份,抗病毒病材料72份,抗菌核病材料15份,抗疫霉病材料70份,抗孢囊线虫病材料17份,抗三种主要病害大豆种质28个,高油种质16个,高蛋白种质44个,加工专用种质6份;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创制适用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优良新品种34个,其中高油品种8个、高蛋白品种1个、耐酸铝、低磷的品种4个、高产广适应性品种7个。尤其是高油、广适应性耐密品种的创制达到了美国、巴西同类品种水平,是我国大豆育种的重大突破。五年来,这些品种已在东北、黄淮、南方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5760.71万亩,增产大豆9.7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3.01亿元;在生产技术引进上,加快消化引进核心技术,创新了“大豆少免耕栽培技术”、“大豆宽垄三行栽培技术”、“大豆原垄双行隔行加密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免耕套作技术”、“大豆抗逆保优增产栽培技术”、“菌核病鉴定技术”、“大豆腐霉病鉴定技术”等七项技术,通过引进国际大豆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大豆少免耕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降低了作业成本,实现大豆生产的高效率,该技术已推广面积达1202.1万亩,增产大豆37276.3万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31665.9万元;密植技术在东北产区消化吸收成效显著,已形成当地主推技术,“大豆45cm平播垄管少耕节能栽培技术”已推广2544.2万亩,节约生产成本14973.2万元,新增总产值260139.6万元;“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已推广面积753.2万亩,创社会效益417750万元。新技术累计在东北推广6018.8万亩;新品种和新技术每年在东北、黄淮、南方建立核心示范区120万亩,辐射示范累计1.18亿亩,单产水平超过世界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核心示范区大豆平均产量达到185公斤/亩,五年累计增产大豆16.49亿公斤,创社会效益90.51亿元以上。 通过项目的实验搭建了很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和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培养一批青年骨干和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项目实施以来,共派出专家13人次进行技术培训,考察产业动态,形成了我国大豆产业战略性思路;请进国外专家17人次;购买一些分子检测和育种方面的仪器设备,增强了科研单位和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期间,十分重视技术培训,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大豆主产区技术骨干农民8600人的技术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到位率;项目实施期间也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发表论文60篇,取得阶段性获奖成果9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
- 相关文献
[1]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方向. 于翠红. 2008
[2]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分析. 丁冯洁,杨雅华,左永梅. 2017
[3]果树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李亚囡,李学华,范婧芳,王文瑾,董辉. 2021
[4]浅谈安全果品生产(续). 付友. 2006
[5]浅谈安全果品生产. 付友. 2006
[6]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阎彩霞,张彩英,马峙英,张孟臣. 2005
[7]美国大豆生产、育种及产业现状. 李晓芝,张强,赵双进,刘兵强,张孟臣. 2011
[8]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以某农业科研单位知识分子为例. 李伟,李磊. 2020
[9]黄淮海流域粮食生产肥料使用现状分析. 郭永召,姚则羊,郭家宝,曹龙飞,班进福,杨振立. 2020
[10]华北平原典型区大豆生产全生命周期分析. 李颖,谢骐泽,刘兵强,何素琴,武西增,杨庆,刘智,史晓蕾,张孟臣,杨春燕,闫龙,张瑞芳,陶佩君. 2023
[11]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邸锐. 2016
[12]对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 马晓萍. 2011
[13]水氮用量对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武雪萍,闫鹏,王小彬,蔡典雄,吴会军,张彦才,李若楠,王丽英,查燕,张建君,庄严,赵全胜,谢晓红. 2012
[14]不同水氮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闫鹏,武雪萍,华珞,武其甫,李银坤. 2012
[15]“AVRDC”绿豆品系的评价及应用. 张翠绵,田静,范保杰. 2003
[16]日本口感型番茄品种引进及筛选. 李燕,陈昶,刘学娜,郭敬华,齐连芬. 2024
[17]加强队伍建设 拓展创新内涵. 郑小六,张凤莲. 2007
[18]做好农业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倩,刘树海,柴岳平,蔡海燕. 2008
[19]农业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能力贡献率分析. 胡景辉,张春锋,吕军海,孙丽敏. 2012
[20]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分析. 董文琦,张春锋,胡木强.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大豆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启动子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作者:刘路平;胡雪洁;祁金;陈强;刘智;赵田湉;史晓蕾;刘兵强;孟庆民;张孟臣;韩天富;杨春燕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基因E1;基因E2;启动子;表达模式
-
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及其衍生品种(系)的特点与遗传分析
作者:张旭娟;陈强;赵田湉;刘书林;杨春燕;秦君;乔亚科;张孟臣
关键词:冀豆12;衍生品种;创新种质;重测序;遗传关系
-
河北省荷斯坦种公牛遗传缺陷分子检测
作者:彭朋;王思伟;张毅;阎志刚;赵增元;王昆
关键词:河北省;荷斯坦种公牛;遗传缺陷;分子检测
-
高油高产夏大豆冀豆26的选育
作者:冯燕;刘兵强;孟庆民;陈强;黄冀楠;刘晓燕;史晓蕾;闫龙;张孟臣;杨春燕
关键词:大豆;冀豆26;高油;高产;品种选育
-
大豆对2种类型SMV分离物的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作者:高齐齐;刘兵强;赵田湉;陈强;史晓蕾;林静;杨春燕;张孟臣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QTL;坏死相关基因
-
国审高油大豆新品种冀豆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者:孟庆民;刘兵强;冯燕;史晓蕾;刘路平;武玉华;杨春燕
关键词:大豆;冀豆30;品种选育
-
利用大豆生育期基因E1和E2构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ms1基础轮回群体
作者:胡雪洁;刘路平;王凤敏;韩玉华;孙宾成;马启彬;黄志平;冯燕;陈强;杨春燕;张孟臣;张锴;秦君
关键词:大豆;ms1基础轮回群体;开花期;生育期;E1;E2;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