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肃河西走廊绿洲荒漠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技术;甘;保护性耕作;示范;耕作;技术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河西;河西走廊;交错区;甘肃河西;甘肃;荒漠;耕作技术;保护;研究;保护性;绿洲

第一完成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7

摘要:   “甘肃河西走廊绿洲荒漠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由农业部立项下达,甘肃省农牧厅归口管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主持,旱地农业研究所参加完成,经2003~2006年四年的实施,全面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本项成果研究提出了甘肃河西走廊绿洲荒漠交错区主要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河西走廊北部沙漠边缘、冷凉农牧交错河水灌区和中部荒漠绿洲交错区三个不同的生产类型区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实现了增产、增效、持续发展的区域良性循环机制,使示范区土壤风蚀减少30%,作物产量增加5%,节约生产成本10%,劳动生产率提高10%,经济效益提高15%。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研究提出了河西走廊绿洲荒漠交错区啤酒大麦→向日葵→籽瓜三年三区保护性耕作的最佳轮作体系,该体系一是可较高的提高食用葵花和籽瓜的产量,其中食用葵花产量平均提高13.8%,籽瓜提高24.2%;二是能增加土壤的含水率;三是降低土壤侵蚀50%~60%。   2. 研究提出了适宜河西灌区的小麦高留茬、玉米立杆过冬、施用控释氮肥、化学除草、小麦机械化收割的小麦/玉米间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该体系较传统耕作小麦/玉米间作亩增产2.6%~6.7%,增加产值50~80元/亩,减少风蚀90%以上。   3. 在河西北部沙漠边缘、冷凉农牧交错河水灌区、中部绿洲荒漠交错区三种生态区域中开展了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啤酒大麦、食用葵花、籽瓜免耕高留茬和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下适宜免耕机械、田间杂草防除、施用长缓效肥料等配套技术。特别是首次在绿洲荒漠灌区的食用葵花和籽瓜上研究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食用葵花增产11.0%,增收22.2%;免耕籽瓜增产27.6%,增收48.40%。并能有效减少土壤风蚀36~63.6%。   4. 冬春季覆盖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在河西走廊北部沙漠边缘区北纬101°04′35″~102°43′37″,东经37°47′27″~39°00′11″北扩种植获得成功。引进筛选的冬小麦新品种CA0045平均亩产达490~530公斤,较当地目前推广的永良4号春小麦增产5~10%;冬油菜新品种WX-2表现为极强的抗寒性,越冬率达85%以上,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可较春油菜提早成熟10~15天,非常适合与玉米、油葵、食用葵进行间作套种。   5. 研究总结提出了冷凉农牧交错河水灌区大麦、小麦留茬节水免耕技术体系: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小麦、大麦机械收割时留高茬,当年不翻耕,秋季采用免冬灌或少量灌冬水一次,冬水灌溉量一般为80m^2/亩以下,秸秆覆盖板茬越冬。第二年3月播前先用圆盘耙耙、耱整地,然后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施肥播种。该体系:一是可节约机耕水费58元/亩;二是可蓄水保墒,提高水份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三是可使小麦增产14.9%,啤酒大麦增产19.4%;四是减少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保土防止土地退化的作用。   6. 引进、改造、调试了小麦、玉米、大麦免耕播种机,使小麦、大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在河西灌区板茬地、沙荒地上能顺利完成播种,播种质量接近传统耕作水平,节约了生产成本,使保护性耕作每亩纯收益增加30~100元。   7. 引进筛选出了应用于保护性耕作中的长、缓效氮肥,解决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中一次施用氮肥烧苗和后期脱肥的问题。   8. 调查摸清了绿洲荒漠交错区金昌八一农场、永昌东寨镇、朱王堡镇的啤酒大麦、春小麦、籽瓜、向日葵、玉米等作物田间主要杂草的品种、数量及发生规律,并总结提出了保护性耕作下田间杂草防治技术。研究表明在免耕条件下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其防除效果虽较人工除草低12~24%,但能节约生产成本,可使经济效益增加10~20%。   9. 设置了“不同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小麦/玉米间作种植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的长期定位试验收集了大量宝贵的基础资料。   10. 研究提出了河西走廊绿洲荒漠交错区小麦、玉米、小麦/玉米间作、啤酒大麦、向日葵、籽瓜以及大、小麦免耕节水体系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规程。   11. 研究发明的“小麦/玉米间作小麦机收玉米保护装置”获得国家实用专利。   12. 示范推广力度大,经济生态效益显著。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区,强化培训和规模推广等措施,加速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步伐。四年(2003~2006年)累计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52.545万亩,增加产值3692.86万元,降低作业成本2257.86万元,新增纯收益 5349.31万元。   该项成果紧密结合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将为我省沙漠化土地治理、农田资源的保护、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农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 相关文献

[1]甘肃河西地区麦秆菊常规种生产技术. 汤玲,潘艳花,王卫成,唐小刚,任家玄. 2024

[2]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李利,郝燕. 2019

[3]甘肃省啤酒大麦产业化发展研究. 陈珩,刘润萍,李红霞. 2009

[4]培肥方式对国槐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冯海山. 2019

[5]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杨封科. 2004

[6]甘肃河西地区早酥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李清,杨富海. 2016

[7]8个鲜食葡萄品种能用于河西设施栽培. 白耀栋,郝燕. 2020

[8]河西玉米瘤黑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 郭建国,刘永刚,吕和平,张海英,姜小风,宋尚有. 2009

[9]甘肃河西地区国光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李清,杨富海. 2017

[10]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樊廷录,王淑英,王建华,杨珍. 2014

[11]甘肃河西地区啤酒大麦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王颢. 2010

[12]绿洲灌区覆膜方式对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的影响. 赵有彪,于安芬,李瑞琴. 2013

[13]民勤绿洲耕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吕晓东,马忠明,杨虎德. 2010

[14]戈壁荒漠通用空心砌块墙体日光温室建造技术. 赵鹏,宋明军,王志伟. 2018

[15]垄作沟灌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薛亮,马忠明,吕晓东,唐文雪,连彩云,王智琦,冯守疆. 2019

[16]基于循环模式下氮、磷、钾流动分析——以河西走廊凉州示范区为例. 于安芬,李瑞琴,赵有彪,车宗贤,苏永生. 2012

[17]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王托和,赵连芝,姜青龙,张国宏,秦天军,郑志荣,贺天新. 2010

[18]河西灌区田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下作物轮作模式效益评价. 张立勤,马忠明,连彩云,吕晓东,崔云玲. 2014

[19]绿洲灌区固定道耕作对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 吕晓东,马忠明. 2015

[20]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原因及开发利用对策. 陈英,张福武.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