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破“SCI至上”背景下我国传统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编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从期刊编辑部人员的角度分析我国传统专业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学术期刊在科研评价体系政策下的实际作用,提供突出科研团队质量贡献的可操作性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和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工作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在科研评价体系政策下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相关因素、编辑部人员和各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态度及满意度、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普遍重视转型发展,编辑部人员表示转型发展中,存在期刊影响力不够、稿件质量不如预期、约稿方式方法有阻力等困难.科研工作者表示受期刊等级影响较大,且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较少.建议通过打造特色学术期刊,增强凝聚力;多渠道补充编辑人员,提升编辑的学术、服务能力;优化约稿方式方法;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调动重要合作对象积极性;在融媒体视角下,拓展学术传播渠道,为树立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办刊水平提供路径.


生物技术助力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应用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我国东北黑土地经过60年高强度利用和不合理耕作导致其有机质减少、碳氮严重失衡、微生物群落失稳等一系列退化过程,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有机质含量降低是黑土退化的核心问题.生物是一切有机质的源泉,生物驱动的有机质动态平衡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及土壤质量的基础.然而,东北水热资源限制致使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转化困难,制约了黑土质量提升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设立了"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攻关任务;该攻关任务围绕绿肥等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机理、秸秆低温腐解的生物学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研发黑土质量提升相关的变革性、颠覆性生物技术,突破黑土有机质转化技术瓶颈,促使黑土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趋于良性平衡,为黑土地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生物技术;黑土地;质量;产能;绿肥;秸秆腐解;植物微生物组;微生物肥料


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通过对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使用的数据源的分析,明确农业洪涝灾害研究的现状,归纳农业洪涝灾害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分析农业洪涝灾害未来研究方向。[方法]文章以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行概述。[结果]从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源来分析,主要包括气象水文数据、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从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分析,主要包括洪涝灾害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等3个方面的内容。[结论](1)我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主要为区域和小流域洪涝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河流、暴雨和气候与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和社会要素的洪涝灾害以及水文模型、气候模型、土壤湿度等基础研究。通过不同研究方法研究洪涝灾害风险,高度重视洪涝灾害风险管理;(2)已经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洪涝灾害立体遥感监测体系,但基于遥感数据开展的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洪涝灾害监测领域,格局分析以及预警评价的研究相对薄弱;(3)农业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主要从脆弱性、影响性、适应性等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得到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并进行预警;(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农业洪涝风险评价中的热门方法;(5)农业洪涝灾害的评估体系缺乏统一的洪涝灾害风险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6)我国农业洪涝风险定量评估研究较少。


农业企业知识扩散路径对知识进化的传导机制——基于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和知识基调节作用
《科技管理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以农业企业为例,设计出以知识扩散路径为自变量、知识进化为因变量的研究框架模型;将知识共享和知识基纳入该研究框架,发掘知识扩散路径对农业企业知识进化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知识扩散路径和知识进化之间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知识共享在知识扩散路径与知识进化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知识基在知识扩散路径同知识进化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即强知识基农业企业较弱知识基农业企业更容易进行知识共享,最终推动知识进化的进程。


论技术开发中如何利用农牧民的知识与智慧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价值链分析法是研究农村开发问题的有效手段。文中通过价值链分析方法构成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经研究证明了根据不具备利害关系的农牧民提出的想法和点子进行技术开发的有效性。以下两种结果是基于农牧民的知识与智慧进行技术开发的成功案例。在黑龙江省盐碱土壤改良中采用了来自水田地区的技术点子。具体内容是通过稻壳防止毛细管作用,种植苜蓿。在内蒙古将牧民的技术点子运用在蔬菜栽培方面。具体内容为利用畜粪发酵热的有机蔬菜种植栽培系统的开发。研究还发现,在构建广域的资源循环系统的过程中对于表现出非协助态度的农牧民,行为经济学的解决方法较有效。研究结果中,有一项有机水稻栽培系统是根据半干旱地区的农牧民提出的技术点子进行设计的,内容为利用羊粪浮力的省力型有机物质投入方法。本研究的研究结论证明了在面对复杂的地域问题研究时,促进包括不具备厉害关系的各地农牧民的参与,及时发现并积极发挥其创意点子的重要性。
新城镇建设中农村金融供需失衡调节作用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CSSCI
摘要:在广大农村区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资金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显得越发重要,我国农业部门金融体系的关键作用也随之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就目前农村金融状况而言,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供需失衡的问题,这一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因此缓解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就成为了目前情况下的首要任务。在新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比较收益日益提升、生产要素及居民逐渐集聚等一系列变化将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及偿还能力,并将降低农村资金流动的成本,从而有效地完善农业部门金融体系、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与路径选择
《求是学刊 》 201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价格上涨不可逆,生物燃料开发不可放弃,发达国家的粮食武器战略不能阻止,气候恶化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较为现实且长效的路径是进行跨国农业合作。中国与俄罗斯同样面临粮食安全问题,两国通过农业深度合作,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可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稳定粮食价格,规避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粮食安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