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不同体型鳙鱼幼鱼营养成分与品质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综合比较不同体型鳙鱼幼鱼阶段不同部位的营养组成及品质,本试验测定了常规鳙鱼和短尾鳙鱼幼鱼鱼头和鱼体部位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2种不同体型鳙鱼鱼头、鱼体部位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接近,但是普通鳙鱼和短尾鳙鱼鱼头粗脂肪含量较高,为4.29%和3.64%;鱼体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为19.15%、17.66%。2种体型鳙鱼鱼体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普通鳙鱼鱼体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例大于40%。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有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2种鳙鱼幼鱼各部分检测到21种脂肪酸,其中短尾鳙鱼鱼头和鱼体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为76.26%和74.71%,普通鳙鱼鱼头和鱼体中DHA和EPA含量非常丰富,为4.81%和7.28%。本试验结果不仅对鳙鱼加工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为鳙鱼种质资源和幼鱼阶段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 鳙鱼 体型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探究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摘要:目前,随着农业投资项目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项目代建制也成为一种必要的形式。本文对农业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付进行了探究,对于提高农业投资项目建设水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农业投资 项目代建制 若干意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鲫“鳃出血病”与应激防控体系

科学养鱼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一、鳃出血病概况1.流行情况该病流行时间长,从4-10月均有暴发,5-6月和8-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温度在15~33℃,以20~28℃最为严重。宿主范围主要为金鱼、异育银鲫等,而对建鲤、罗非鱼、草鱼、鲢、乌鳢等无致病性。实验室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从水花、夏花、秋片、大规格鱼种以及成鱼均对该病原敏感,死亡率高达90%以上。病毒以水平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4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呋喃妥因、呋喃西林、呋喃它酮和呋喃唑酮4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水体样品过滤后直接用混合型阳离子交换(mixed-mode cation exchange,M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沉积物样品经乙腈-0.1%甲酸溶液(8∶2,V/V)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在10.0~200μg/L质量浓度内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1.5%~103.2%和73.3%~91.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5.8%和3.4%~9.6%(n=5),检出限分别为0.03μg/L和0.6μg/kg,定量限分别为0.1μg/L和2.0μg/kg。该方法可应用于水体和沉积物中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残留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水体 沉积物 硝基呋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氏仿对虾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与仿对虾属之间的系统进化分析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研究哈氏仿对虾浙江象山群体的种质资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哈氏仿对虾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16S r RNA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76%、19.48%、26.74%和17.88%;COⅠ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36%、12.68%、30.54%和21.43%;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58 bp,共检测出1种单倍型,没有多态性位点;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88 bp,共检测出7种单倍型,6个多态性位点。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 RNA基因片段变异丰富,更适于哈氏仿对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太一致,结合形态学分析表明,哈氏仿对虾是仿对虾属独立的分支,与细巧仿对虾和亨氏仿对虾种类亲缘关系较近。根据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仿对虾属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

关键词: 哈氏仿对虾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潮入侵对南海东北部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潮流经菲律宾东岸时部分水体经吕宋海峡入侵南海东北部。冬季黑潮入侵会明显提高南海东北部的初级生产力,阐明黑潮入侵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将为分析渔业生产力和渔场渔汛提供重要基础。该研究利用1997年~2014年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入侵明显提升南海北部外海的初级生产力,其影响范围可达南海北部外海面积的一半;1997年以来,南海东北部初级生产力均呈现冬季高而夏季低的特点,并未出现异常年份;1997年和1998年受强厄尔尼诺影响,南海东北部初级生产力明显低于常年,除此之外,1999年以来该海域冬季和全年的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该研究还根据初级生产力和表层海流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判断各年冬季黑潮入侵的主要路径类型。1997年以来的17个冬季,黑潮流套、黑潮南海分支和黑潮跨越吕宋海峡等3种路径均曾出现,以南海分支路径为主,但统计检验表明冬季黑潮以不同路径入侵,南海东北部的初级生产力并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黑潮入侵 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 时间序列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态氮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质量(8.68±1.62)g、体长(9.31±0.65)c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48h胁迫,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4.24 mg·L-1、35 mg·L-1、70 mg·L-1、105 mg·L-1和140 mg·L-1,以氮质量浓度计)硝态氮(NO-3-N)对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SZ)、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活性的影响,探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NO-3-N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不高于140 mg·L-1的NO-3-N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SOD、PO、AKP、ACP、i NOS、TNOS、LSZ等酶活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短期影响;随实验时间增加,组间差异减小;第48小时除35 mg·L-1组外,其他组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活性差异并不显著。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硝态氮 血清免疫因子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盐对海萝生长和藻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添加量对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盘状体萌发、生长、成活以及藻体生长和生化成分的影响。海萝盘状体和海萝藻体分别培养于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营养盐[硝酸钠(Na NO3)0 mg·L-1、10 mg·L-1、40 mg·L-1、80 mg·L-1、10 mg·L-1、40 mg·L-1、80 mg·L-1和相对应磷酸氢二钾(K2HPO4)0 mg·L-1、0 mg·L-1、0 mg·L-1、0 mg·L-1、1 mg·L-1、4 mg·L-1、8 mg·L-1]的天然海水中。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的各组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百分率和成活率没有比空白对照组的高;添加营养盐的各组藻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添加Na NO3质量浓度为40~80 mg·L-1组的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则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海萝盘状体阶段可不添加营养盐进行培养;藻体阶段可添加Na NO310~40 mg·L-1和K2HPO44mg·L-1进行培养。

关键词: 海萝 营养盐 生长 叶绿素a 藻胆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淡水胁迫对斜带石斑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淡水(盐度为0)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MRCs)形态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其对鳃MRCs渗透调节机制的影响,以盐度30为对照,在斜带石斑鱼幼鱼急性淡水胁迫过程中,对鳃MRCs的结构变化进行光学显微镜(2、6、12、48 h)和扫描电镜观察(48 h).结果显示:淡水组鳃MRCs长径和短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H.E染色较浅;鳃小片直径显著变宽(p<0.05),且鳃小片上增生出鳃MRCs;鳃MRCs表面存在一个特殊的顶膜结构,淡水组顶膜较为平坦,开口较大,且其表面存在大量微绒毛,对照组顶膜向内凹陷成一个开口较小的顶隐窝.推测在急性淡水胁迫下,斜带石斑鱼鳃MRCs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渗透调节功能部分丧失,幼鱼死亡,所以斜带石斑鱼幼鱼直接转入淡水时,不能长期存活.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斜带石斑鱼 淡水胁迫 鳃线粒体丰富细胞 渗透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东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效应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建设选址评价方法,通过选择水文、水质、底质和浮游生物、鱼卵仔鱼、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初级生产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等30个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因子,建立了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评估模型;以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区选址区域为例,对所选因子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跟踪监测,探讨了该海区进行人工鱼礁建设的适宜性,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出各季度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指数分别为0.65、0.71、0.63、0.64,平均为0.66,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建礁生态基础良好,适宜选址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其中生态基础最优的季节为夏季。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建设选址 生态基础评价 柘林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