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土壤矿质全量分析中钛的变色酸比色分析法

土壤通报 1990

摘要:在《土壤矿质全量分析中铁铝连续 EDTA容量分析法》一文中,讨论了铁、铝测定时依据酸度测定所耗0.40molL~(-1) NaOH溶液体积V(ml),进行待测液酸度的定量调节。本文将讨论钛测定时,依据上述V值进行待测液酸度的定量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栗抗栗瘿蜂特性的初步研究

森林病虫通讯 1990

摘要:抗性品种枝梢生长旺盛、新梢上芽发育缓慢,芽成熟时间比感性品种晚20—25天,因此在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成虫产卵期没有成熟的茅可供产卵,从而有效地避开了栗瘿蜂的危害。在成虫羽化期,对感、抗性品种新梢韧皮部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具有九种挥发性物质,但前者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在成虫产卵期对感、抗性品种新梢上芽的大小、形状和外层鳞片抱合程度的比较发现,抗性品种的上述特征不利于栗瘿蜂的产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方鸡杂交改良工作初见成效

湖北畜牧兽医 1990

摘要:养鸡业在我省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迅速提高我省养鸡生产力,既要积极推广外来良种鸡,同时根据我省农村实际,充分利用我省耐粗饲、适应性强的江汉鸡与良种公鸡有计划的进行杂交,是振兴我省养鸡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省畜牧实施方案要求,杂交母鸡数在一九九二年底试点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多花木蓝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俗名马胡梢,豆科木蓝属。我国大部分省(区)及我省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均有分布。是一种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豆科饲料。宜昌地区流行有“冬季要想羊长膘,离不了喂马胡梢”的农谚。1981年我所进行了多花木蓝的驯化栽培,并在襄樊、黄陂等地进行了多点示范,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适时利用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t乳剂生态效益的初步研究

生物防治通报 1990

摘要:室内、田间试验表明,菜地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爪蛸螟等食叶害虫,天敌数量比化防区增长13.2倍;棉田用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药后10天的天敌数量比敌杀死施药区增长11.3—16倍,保持下来的天敌有瓢虫、草蛉等,对蚜虫有控制作用,蚜害减轻,省去治蚜用药,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 Bt乳剂 天敌 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衣原体病补体结合反应SDS抗原与澳大利亚CSL抗原比较试验报告

湖北畜牧兽医 1990

摘要:本文报导了按照部颁标准对我们研制的三批SDS抗原与澳大利亚CSL抗原进行无菌检验、效价测定、特异性检验及物理性状检验的比较结果。两种抗原的无菌检验均符合"成品检验的有关规定"物理性状相近,特异性及稳定性相同。SDS抗原效价等于或稍高于CSL抗原.从而证实了SDS抗原已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制品的水平,完全可以取代进口制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观察测定

中国畜牧杂志 1990

摘要:丹麦长白猪系世界著名瘦肉型猪种,我国于1980年首次引迸.当年分配到湖北省武昌县外贸良种猪场原种9个血统,22头公母猪,经过7年繁育扩群,现有100头基础母猪,20头公猪的核心繁殖群.1981至1987年先后向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北京、四川省等省市提供种猪3800余头。本场自1980年引进丹麦长白猪以来,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测定,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本文旨在对历年技术资料的整理,探讨丹麦长白猪在湖北武汉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生产性能的表现及变化趋势,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丹麦长白猪的选种培育和杂交利用提供依据。丹麦长白猪原产地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气温7.9℃,夏季气温为16℃,冬季最低温度为-4℃.而我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兼有南北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胚胎移植试验报告

湖北畜牧兽医 1990

摘要: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从2头供体母猪子宫角内采集囊胚期胚胎6枚,桑椹期胚胎8枚,移入1头受体的子宫角内,于八月一日产仔8头;六月六日从1头供体母猪采集囊胚期胚胎4枚,移入1头受体母猪的子宫角内,子九月二十七日产仔3头。总移植成活率为6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抗、高产、优质中稻新品种“665”试验试种总结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中籼稻“665”(扬稻2号/7101)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新品种,1986年通过江苏省的产量区试,目前正在苏、鄂、皖、豫等省推广。我所于1986年引进该品种,经过1987~1989年连续三年在江陵基点的试验试种,表现出多抗、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特点。1989年全省12个县市推广面积3.65万亩,在异常多雨及病虫为害严重的情况下,“665”仍显示出高产稳产的优良性能。 一、多抗 1、抗~中抗白叶枯病 1987~1988年两年用白叶枯病菌株W_15—54的接种结果,“665”表现抗白叶枯病,1987年病级为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优良的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47s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N5047_s是1980以HPGMR农垦58_s为不育基因供体,与中粳品种“中黎”杂交,经过多代连续选择而成,具有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开花习性较好,可育阶段自交结实率高,抗稻瘟和白叶枯病等特点。用N5047_s与R9-1配制的组合,经三年的大面积示范,一般每亩比鄂宜105等常规粳稻增产50~70公斤,与晚籼杂产量相近,成为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两系法杂交粳稻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