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比例姬菇菌糠与王草混合在高水分条件下青贮效果及对体外消化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在王草中混入不同比例姬菇菌糠,在高水分发酵条件下,评定发酵效果和在体外培养下对干物质消化率和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试验共设6组,对照组为王草单独青贮,处理1为王草和菌糠的比例为9∶1,处理2为王草和菌糠的比例为8∶2青贮,处理3为王草和菌糠的比例为7∶3青贮,处理4为王草和菌糠的比例6∶4青贮,处理5为王草和菌糠的比例为5∶5青贮,调整水分约80%。常温发酵60 d。结果显示:处理5组青贮饲料的pH值最低(4.7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1组丙酸含量最高(0.53 g/kg),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青贮饲料的氨态氮/总氮最低(4.52%),各试验组青贮饲料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5组产气量最高,处理3、处理4和处理5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低于处理1、处理2和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菌糠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具有饲料化价值,在与王草适量混合后,具有改善发酵品质和干物质消化率的作用,王草与菌糠在9∶1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具有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和功能结构,为海南地区热带雨林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海南五大热带雨林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和尖峰岭的土壤进行采样,每个样地采集13份样本,分旱、雨两季,共130份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样本微生物中的细菌组成与多样性随空间位置和季节的变化,应用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土壤细菌功能。【结果】OTU分类统计显示,旱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0958,雨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1533,两个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细菌门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两个季节间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丰度差异极显著性((P<0.01,下同)。在细菌纲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纲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和斯巴托菌纲(Spartobacteria);两个季节间的浮霉菌纲、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纤线杆菌纲(Ktedonobacteria)和放线菌纲丰度差异极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pH和全钾对土壤中细菌的贡献度较高,解释率分别为5.03%和4.28%。ANOSIM和Adonis分析显示不同季节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不同地点细菌多样性差异明显。KEGG通路显示吊罗山样本中的细菌功能丰度较其他4个样点少。【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在不同地理位置(取样点)的多样性差异明显,季节变换对土壤细菌的组成影响不明显,pH和全钾是土壤中细菌旱、雨季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时空分布 热带雨林 海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UMZ-1400型后收集式木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木薯分段收获仍需大量人工作业的问题,基于木薯宽窄双行起垄种植农艺要求,确定木薯联合收获机工作原理与总体结构,并对振动挖掘装置、薯土分离装置、木薯收集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讨论与分析,设计4UMZ-1400型后收集式木薯联合收获机,该机一次作业能够完成木薯块根的挖掘松土、木薯土壤分离输送提升、木薯收集装箱及自卸装车等功能.作业时,轮式拖拉机跨垄行走在相邻两垄沟中,便于机手操控,收获过程中不压伤木薯块根,实现垄上木薯有效对行收获,通过联合作业,减少人工捡拾装车作业环节,有效提高收获效率.田间试验表明,4UMZ-1400型后收集式木薯联合收获机完全符合木薯宽窄双行起垄种植农艺机收作业要求,损失率≤6.8%、含杂率≤9.7%、生产率0.21~0.33 hm2/h,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 木薯;联合收获;挖掘;收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耐镉细菌Burkholderia sp.DF3-1对镉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前期从重金属矿区污染土壤中分离和鉴定的一株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DF3-1,分析其对环境中镉离子(Cd2+)的吸附特性.通过测定不同初始浓度、pH及培养时间下菌株对镉离子的去除效率,并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含镉环境对菌体细胞内外形态的影响,以及红外光谱和质粒消除实验测定菌体表面基团和初步测试耐镉基因位置,探讨菌株Burkholderia sp.DF3-1对环境中镉离子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10 mg/L以下的Cd2+中生长几乎不受影响,在50 mg/L和100 mg/L时生长受限;在培养24 h达到最大生物量,此后有所减少;在pH为5时,去除效率最高.该菌株最高去除效率为83.6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Cd2+致使菌体细胞外表粗糙、变形皱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d2+使菌体细胞膜增厚,遗传物质分散,细胞膜与细胞质界线模糊;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菌体表面主要是-CH2-、酰胺I、-NO2、-COOH、-C-OH和-CO-基团参与了吸附过程;质粒提取与消除实验可知,耐镉基因可能位于遗传物质而不是质粒上.综上所述,耐镉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DF3-1对镉离子的吸附作用同时发生在胞内积累和胞外吸附两方面,初始浓度和pH对其吸附能力具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镉;Burkholderia sp.DF3-1;吸附;形态结构;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份不同种质资源山蚂蝗有机肥品质评价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优质的山蚂蝗(Desmodium Desv.)种质,本研究分析了 40份山蚂蝗种质资源的有机物与矿质养分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机肥分级评价.结果表明:40份山蚂蝗粗有机物含量均较高,平均为92.4%,达一级水平,其中有2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P<0.05);氮含量平均为2.36%,达二级水平,其中有16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钾含量平均为1.69%,达三级水平,其中有28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磷的含量较低,平均仅为0.22%,为四级水平,其中仅有5份种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机肥评价结果表明,40份山蚂蝗种质均为二级以上有机肥,其中斜茎山蚂蝗(CIAT13753)和山蚂蝗(CIAT23537)为一级有机肥,是新品种培育的优良育种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M10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估及修正方法比较
《中国环境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华南某电子垃圾拆解区PM10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计算该地区的人群暴露量,评估人群健康风险,并引入靶器官毒性剂量法(TTD)和证据权重法(WOE)对常规评估方法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修正,比较探讨3种方法对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夏,冬季节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均为:儿童>成年女性>成年男性,重金属Ni对人群可能存在致癌风险(ILCR在10-6~10-4之间).其中,Cr,Pb,Cd和As 4种重金属(类金属)对成年男性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为3.05×10-2,经TTD法和WOE法修正后为5.41×10-2和5.4×10-1,表明当综合考虑重金属作用的靶器官及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时,PM10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高于常规方法.
关键词: PM10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估 靶器官毒性剂量法 证据权重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鉴定与虫口监测应用
《茶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蚕;性信息素;鉴定;虫口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方式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on S5~(TM) XL测序平台,通过未施肥(R1)、常规施肥(R2)和化肥减量(R4)等不同施肥方式对木薯华南205种植地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97%下聚类分析得到的R1、R2、R4的OTUs数分别为1 003、989、864个;不同施肥方式下木薯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化肥施用增加了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施肥方式改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其物种多样性表现为R1>R2>R4.基于土壤细菌群落的PCoA和聚类分析,R1和R2群落组成多样性较为相似,与R4不同.表明施肥方式不仅改变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与相对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木薯根际土壤群落结构,尤其增加了木薯根际土壤有益细菌的数量,提高了木薯产量.
关键词: 施肥方式 木薯根际土壤 16S rRNA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捕食茶黄蓟马功能反应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 Ghauri)是蓟马的重要天敌昆虫,在热带地区,海岛小花蝽是优势天敌,对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适合热带地区的害虫防治.目前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的控害情况尚未明确,为了解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的控制作用,明确不同温度对海岛小花蝽捕食茶黄蓟马功能反应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为例,在16、20、24、28、32℃温度条件下,测定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在16~32℃,随着温度的升高,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随猎物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有明显的逐级上升趋势;试验温度范围内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能力与茶黄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并无明显差异,在28~32℃范围内,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的捕食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温度;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在试验温度32℃,猎物密度为60头时捕食量最大,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与成虫的捕食量分别为34.6、34.0头.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与成虫在32℃时的处理时间最短,分别为0.0119、0.0115 d.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的捕食量与茶黄蓟马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在相同的猎物密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寻找效应逐渐下降,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表现出较高的寻找效应.当猎物密度大于最大捕食量时,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取食具有选择性,仅取食茶黄蓟马腹部.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表现出对茶黄蓟马有良好的控害能力,是热带地区重要的天敌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引进油棕品种农艺性状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产油效率最高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之一,享有"世界油王"之称.缺少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是限制我国油棕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选育适应我国栽培的油棕品种并对优良育种材料提供参考,对6个引自哥斯达黎加的油棕品种的植株生长、果穗、果实、产油量等性状进行观测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种植4年后,6个品种植株的自然高度为3.45~4.78 m,冠幅为5.28~6.11 m,茎高为81.50~105.00 cm,叶片总数为32.50~41.50片/株,叶片长度为332.25~391.75 cm,新增叶数为18.00~22.50片/(株·年),其中2号和5号品种的植株相对较矮小;6个品种均属于中小果且为薄壳类型,其中1号品种的幼果为绿色,且成熟果穗中有30%~75%的果实没有核果(无籽),3号品种的幼果有绿色和黑色,其他品种的幼果均为黑色;6个品种的果穗数为8.48~13.31串/(株·年),果肉/果实比重为73.65%~83.50%,果实/果穗比重为53.45%~59.21%、果肉出油率为47.92%~54.10%、果穗出油率为20.83%~24.93%,具有高产的潜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品种间在第一主成分无明显分离,层次聚类和热图可视化了6个品种植株农艺性状指标的聚类情况.6个品种综合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油量与果穗性状、果实性状和果穗出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指标可作为产油量鉴定指标,为未来油棕高产选育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