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苹果黄蚜防治试验简报
《河北果树 》 1991
摘要:苹果黄蚜是苹果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有发生,常造成比较严重为害。为了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的新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材料和方法采用药剂是天津农药厂提供的55%氯敌菊酯乳油;27%溴辛菊酯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敌杀死乳油。试验区设在石家庄郊区柳林铺果园,供试品种为新红星和金矮生苹果,树龄4年生,株行距为3m×5m,树高为2.3—2.5m,冠径为1.5—2.0 m。


甜椒优势组合亲本选配方法探讨
《华北农学报 》 1991
摘要:甜椒F_1杂种优势强,整齐度好,增产显著,但在育种实践中存在选亲不当达不到预期目的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广配F_1筛选等问题.本文对甜椒优势组合亲本选配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有目的地进行F_1育种推断提供依据.


多效唑对国光苹果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河北果树 》 1991
摘要:多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果树上由于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进而控制节间长度,抑制了新梢的营养生长,使同化产物转向生殖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因而是调节果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良好药剂。于1987—1988年在国光苹果上进行了试验,获得了较明显的结果.试材和方法试验在昌黎果树所试验园进行,试材为30年生国光苹果树12株,株行距5.5米×9米,树势中庸偏强,设4个处理,即处理Ⅰ1000PPm,处理Ⅱ1500PPm,处理Ⅲ2000PPm,处理Ⅳ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多效唑为江苏产15%粉剂,于新梢停长前即


河北省小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1
摘要:作者于1986~1989年对河北省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查明了该省发生的吸浆虫是小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虫茧在土中越夏、越冬,长达10个多月.活动幼虫有随土温变化而垂直移动的习性,且与小麦生育期相一致.作者提出了“以种植抗虫品种为主,药剂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三年来.经河北大面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红吸浆虫为害,取得了显著效益.


HMC毒素对雄花不育及正常细胞质玉米根冠活细胞的影响
《作物学报 》 1991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三套(T、C、S、N)与20对(C、N)玉米同核异质系,在25℃条件下,经 C 毒素(HMC)处理3小时后,观察根冠细胞的死亡率。结果表明,C 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均高于其它同核异质系。因此,C 毒素对 C 细胞质的毒害作用是特异性的,同时也为快速鉴定玉米雄花不育细胞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 玉米根冠细胞死亡率


果树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河北果树 》 1991
摘要:线虫作为植物病原,引起作物的线虫病害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一些研究起步较早的种类如大豆胞囊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甘薯茎线虫等都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从而酿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线虫对果树的危害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线虫危害果树所造成的损失不象一年生作物上那样明显,一般很少立即使果树植株致死,而是逐渐侵染其根系,虽然仍能生长并开花结果,但其长势却逐年衰弱,随之产量和品质也渐趋下降。线虫对果树主要是以取食根系的方式进行危害,导致根组织受损乃至死亡。有的线虫引起根部畸形,出现膨大,形成“根结”或短粗状分枝根,以至影响根的吸收功能,最终导致地上部长势衰弱,表现矮化、萎蔫、果实变小、产量下降,严重者植株枯死。有些线虫不仅自身取食根系造成直接危害,还能传带病毒侵染果树,从而表现病毒病的


谷子(粟)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1
摘要: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鉴定谷子抗旱性,结果可靠,有实用性.谷子抗旱性与米质粳糯、产地、苗子萎蔫早晚有关,而与苗色和生育期无关.露地全生育期鉴定,苗期与穗期鉴定结果一致的品种有94.3%,将苗期鉴定结果应用于穗期,失误机率为2.9%;苗期与成熟阶段鉴定结果一致的仅75.6%.苗期反复干旱法鉴定结果表明,谷子忍耐干旱程度的强弱、苗期的长短可作为衡量忍耐干旱持续时间的指标.根据谷子忍耐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因地制宜选用抗旱品种材料.


灌溉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及损失的影响
《核农学报 》 1991 CSCD
摘要:在壤质潮土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15)N尿素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利用率及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追肥情况下,大水漫灌比适量水灌溉增产作用并不显著。追施尿素后进行大水漫灌,产量反而比适量水灌溉处理有所降低,大水漫灌明显地降低了追肥肥效。每次亩浇水70m~3,追肥利用率最高,损失率最低。浇水40m~3和100m~3处理,追肥利用率分别比浇水70m~3处理降低4.74%和0.64%,损失率分别增加4.63%和5.54%。


从源库比看今年夏收小麦粒重降低的原因
《河北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小麦产量受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双重影响。已经研究表明,小麦粒重的88.1—94.4%来自抽穗后光合器官的光合产物积累,5.6-11.9%为抽穗前植株体内贮存物质的转运。因此,小麦抽穗后的光合叶面积、光合效率、光合时间以及影响这些方面的灌溉、施肥等温光条件对粒重及经济产量有决定性影响。今年夏收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