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多维空间变异分析的精确农业作业单元自适应决策
《农业工程学报 》 200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精确农业技术体系中最佳农艺作业单元大小 ,该文提出了一种用纵、横探测法推求土壤特性空间变异、作物长势空间变异以及前茬作物产量空间变异等多维空间变异指数 ,进而按一定农学原则决定最佳农艺作业单元尺寸的自适应解决方案。结果表明 ,用该算法确定的农艺作业单元尺寸进行变量施肥 ,平衡效果良好率在 90 %以上。该算法的另一特点是 ,对矢量和栅格数据具有同样的适用性 ,较易在矢栅混合型 GIS上实现。


小麦冠层理化参量的高光谱遥感反演试验研究
《测绘学报 》 200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产成像光谱仪所获高光谱遥感数据为基础 ,根据田间同步采样数据建立的基于反射光谱特征的小麦冠层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估计模型 ,实现了用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对田间小麦冠层理化参量的整体反演。结果表明 :用高光谱遥感方法估计小麦冠层理化参量是可行的 ;以理化参数为“波段”的数字图像及其处理 ,为农学家以理化参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差异解释作物产量空间分布差异和研究作物生态生理机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利用温度和植被指数进行地物分类和土壤水分反演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 2002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先利用地物表面温度和植被指数 ,成功地对北京精准农业示范区内生长旺盛小麦、稀疏小麦、池塘水体、水草、淤泥和裸露土壤等 6种地物进行了分类 .其次 ,利用地物表面温度 (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作为坐标系 ,建立LST—NDVI三角形分布的散点图 ,分析了散点图的地物特征分布及其物理意义 .与植被的红外和近红外两个特征波段构造的散射图相比 ,同类样本的离散度更小 ,不同类别样本之间的距离更大 .最后 ,提出了植被指数—表面温度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 ,结合地面采样数据 ,成功地反演了实验区内作物地块的土壤水分
关键词: 植被指数 陆地表面温度 实用模块化成像光谱仪 土壤水分


基于GIS和DEM的北京西部山区经济林果适宜性评价(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0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区地形多变 ,造成了自然资源立体差异显著 ,如何定量表示各种农业资源在山区的具体分布状况和建立土地评价模型 ,是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该文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建立山区日照的地形遮蔽分析模型 ,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任一时间、位置的日照时数 ,辐射等气候因子的地形校正 ,同时利用统计模型和 GIS Spline插值技术对温度、降水进行简单的地形校正 ,与土壤质地图、土壤母质图、土壤厚度图以及土壤 p H图 ,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一起建立了评价因素数据库 ,从而为土地评价、生态环境分析等领域提供基本参数。以果树适宜性评价为例 ,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表征和量化了果树生长生态要求和生态评价因素间的关系 ,有利于评价专家知识和关系的简化计算。采用简单的等权求和完成多评价因素综合 ,回避权值确定的主观性等复杂问题。最后以 7种有发展潜力的果树利用该评价模型 ,以门头沟为例 ,进行了实证研究。除樱桃外 ,其余 6种果树高度适宜的面积都在上千或万公顷以上 ,因此该区有极大的经济果林发展潜力。该区域现在的果树面积与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相比 ,扩大了 3倍多。该评价结果帮助当地政府确立了林果特色经济发展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 DEM校正技术 ,可以较为准确地建立山区生态因子?
关键词: 果树适宜性评价 北京山区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气候因子校正


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处理的新方法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处理的新方法——高压气体放电法,介绍了高浓度臭氧产生的方法,阐述了农药残留处理的机理,给出了农药残留处理试验的结果和对细菌、病毒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被农药和病菌污染了的蔬菜、水果经高压气体放电处理后人们尽可以放心食用。
关键词: 农药残留;气体放电;臭氧


我国耕地保护、分区开发治理与复垦的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1997 EI CSCD
摘要:从耕地保护、土地荒漠化治理、土地复垦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分区开发整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不同区域的耕地保护、开发治理途径、土地荒漠化治理模式和待复垦土地资源复垦模式。


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接口工程
《农业工程学报 》 199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加速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化,根据十多年对京郊农业发展的实地研究,于1991年春提出建设“接口工程”。它由肥料工程、饲料工程、食品工程和贮藏工程四部分组成,文中提出了各项工程的技术系列,列举分析了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望楚村、怀柔县范各庄乡进行接口工程建设获得的显著效益,阐述了接口工程及四项工程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协调系统与外环境、系统内各业之间、各业内部相互关系的途径和方式。还提出了接口工程的特点以及总体设计的目标,调控途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