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酥梨受精过程的观察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中华玉梨、新水、红香酥、早酥4个品种的花粉给酥梨授粉,授粉后8、24、48、72、96h分别取样,然后进行固定、解离、染色等处理,制成压片和切片进行受精过程的观察,旨在探索酥梨授粉受精内在规律,为生产上促进酥梨授粉受精及提高坐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授粉品种授粉后8h,花粉管即进入花柱,24h花粉管已布满子房组织中;酥梨以合点受精为主;各授粉品种与酥梨亲和力良好,完成受精时间为:中华玉梨48h、新水48h、红香酥72h、早酥72h,花后2周其花朵坐果率可达74.49%~87.26%。酥梨在花期温度不低于3.3℃的情况下,有利其完成授粉受精及坐果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茸毛偃麦草异附加系Y176-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茸毛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ssp.trichophorum)与小麦经过杂交、回交所选育的小偃麦新种质Y176-3的遗传特性,对该系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与分子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Y176-3对当前的条锈病流行小种和新小种免疫。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有2对随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利用C-带分析,观察到Y176-3中可能附加了一对来自茸毛偃麦草的端部有强带的短染色体。以拟鹅观草(Pseudoroegneria spicata,2n=14)DNA作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Y176-3含有2条较短的茸毛偃麦草染色体,该染色体属于St组,推测新种质Y176-3中导入的来自茸毛偃麦草的St染色体可能携带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小麦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加春1、24、号)根系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苗期氮素吸收、分配的基因型差异以及与根系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小麦的根重、根长、根条数、根系总吸收面积与活性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均明显降低,但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明显,加春2号根系具有较好的形态学与生理学性状,根重、根长、根总吸收面积与活性吸收面积、根系活力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其他2个基因型,地上部氮累积量占总氮量的百分率比其他2个基因型分别高7.6%和8.2%,氮的利用率也分别高8.0%和9.9%,差异达显著水平。加春2号比其他2个基因型更能适应低氮环境胁迫。在低氮胁迫下,春小麦根重、根总长度、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性吸收面积与总吸氮量呈显著线性相关,而在高氮水平下无相关关系,表明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根系形态对氮吸收率起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