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高产抗旱小麦新品种晋作85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25

摘要:晋作85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学院以藁城8901/临抗2015-4作母本、豫麦49作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旱冬性小麦新品种,2020-2023年度由山西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进行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最终于2024年8月通过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230013。该品种高产、稳产,抗旱性强,适宜在山西南部中熟冬麦区或相似生态区种植。对晋作85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产 抗旱 小麦 晋作85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色专栏 农产品物理加工新技术

农产品加工 2025

摘要:声、光、电、磁、力和高能粒子等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于农产品保鲜加工正在开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新赛道。农产品物理加工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冷冻冷藏、酶催化、冷杀菌、钝酶、微生物发酵、菌种诱变、功效组分提取、风味调控、传热传质等食品生化加工和单元操作过程的强化,提升加工效率、产品得率、产品品质并降低能耗;还可为整个食品工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赋能。近年来,农产品物理加工技术表现出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食品安全、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发展高端制造、引领食品产业升级转型等技术特征及优势,产生了许多常规加工技术难以企及的效果,勾勒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专栏旨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交流与学习平台,共同推动先进物理技术在农产品保鲜加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绿豆新品种'并绿11号'的选育与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培育出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绿豆品种,本课题组于2011年以‘晋绿豆1号’和‘冀绿7号’为亲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对后代进行多年定向选育,并通过综合评价,选育出新品种‘并绿11号’。这一品种具有株高50~55 cm,直立抗倒伏,结荚集中上部,成熟期一致,不炸荚,大粒,高蛋白,适宜机械化作业等优良性状。同时完善和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实现绿豆农艺农机相结合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在绿豆特别是收获环节迈出可喜的一步,绿豆生产达到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绿豆 品种选育 机械化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黍子育成品种耐盐性鉴定

山西农业科学 2024

摘要:土壤盐渍化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生态失去平衡。培育耐盐植物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土壤改良效果最优的重要环节。研究旨在为黍子耐盐新品种选育提供鉴定指标,为盐碱地黍子品种的种植提供材料。以5个黍子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不同浓度的中性混合盐(NaCl和Na2SO4),采用培养皿发芽方法,从芽鲜质量(SFW)、芽长(BL)、发芽指数(GI)、发芽势(GP)、根鲜质量(RFW))、发芽率(GR)、根长(RL)、活力指数(VI)等8项农艺性状评估材料的耐盐程度。通过分析不同盐浓度下这5个黍子育成品种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差异,结果发现,160 mmol/L为进行盐处理的最适浓度。在该浓度下,5份材料的8项指标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分别为168.41%、48.12%、23.13%、15.11%、32.94%、18.90%、64.37%和123.53%。对8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D值综合评价,结果发现,SFW、BL、GI、GP和RFW等5项指标可作为黍子耐盐性评价的参考指标;5份材料耐盐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晋黍7号、龙黍19号、宁糜13号、齐黍1号和龙黍9号。

关键词: 黍子 育成品种 耐盐性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SB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植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BP(squamosapromoterbindingprotein)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及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从糜子(Panicum miliaceum)全基因组中筛选并鉴定到25个SBP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PmSBP家族成员分为6个亚家族。同一亚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共线性分析表明,PmSBP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AtSBP和水稻(Oryzasativa)OsSBP分别形成7对和31对直系同源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PmSBP启动子区富含逆境胁迫、光反应及激素信号响应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PmSBP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品种特异性及发育阶段特异性,表明SBP基因在糜子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揭示SBP基因在糜子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作物SBP基因研究提供了借鉴参考。

关键词: 糜子 SBP基因 全基因组鉴定 基因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飞蝗载脂蛋白对卵巢发育和脂质沉积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脂质是生物体重要营养素之一,对于昆虫滞育、飞行、胚胎发育和能量调节至关重要.载脂蛋白(apolipophorin,apoLp)是昆虫脂蛋白颗粒的蛋白质部分,主要负责组织之间脂质转运.[目的]以世界性农业害虫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为研究对象,通过 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对其载脂蛋白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探究载脂蛋白在飞蝗卵巢脂质运输中的作用,为害虫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标.[方法]利用RNAi技术,分别对羽化后第1天(1 PAE,post adult eclosion)的成虫 2 个载脂蛋白基因(LmapoLp-II/I和LmapoLp-III)进行 dsRNA 注射,以 dsGFP为对照,每头注射15 μg dsRNA;分别解剖羽化后第 4、6、8 天的卵巢进行观察;取羽化后第 8 天的卵巢,以EF1α作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沉默效率;利用脂质组学技术测定并分析对照和沉默LmapoLp-II/I后飞蝗卵巢脂代谢物差异,采用OPLS-DA模型的差异倍数(FC)、P值和VIP值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脂质;制备冰冻切片,利用Bodipy染色技术对沉默LmapoLp-II/I后飞蝗卵巢中性脂质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观察;利用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测定试剂盒,对沉默 LmapoLp-II/I后飞蝗卵巢总甘油三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注射 dsLmapoLp-II/I和dsLmapoLp-III后,卵巢中靶基因的表达量均可被显著抑制,沉默效率分别为80.84%和92.89%;注射dsLmapoLp-II/I的飞蝗卵巢发育迟缓,而注射dsLmapoLp-III的飞蝗卵巢与对照组相同,均能够正常发育逐渐变大,颜色由白色逐渐变黄.沉默LmapoLp-II/I后,脂质组学分析共检测到 1 166 种上调代谢物和 1 384 种下调代谢物,其中 20 种甘油三酯显著下调;此外,总甘油三酯测定及Bodipy染色结果显示,卵巢总甘油三酯含量和中性脂质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飞蝗LmapoLp-II/I是影响卵巢发育的主要载脂蛋白基因,其参与卵巢脂质的积累和运输.研究结果可为基于脂质运输基因为靶标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飞蝗 载脂蛋白 RNA干扰 卵巢 脂质运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食用高粱新品种晋白糯1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晋白糯1号是以不育系1507A为母本、恢复系3598R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食用高粱新品种,2023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高粱(2023)140063,适宜在山西忻州、太原、晋中、长治、临汾等春播中晚熟区种植。该品种具有抗倒伏、米质好、糯性强、籽粒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为其田间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优质 食用高粱 晋白糯1号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磷菌协同秸秆替代磷肥对苦荞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苦荞节磷栽培,采用盆栽试验,以苦荞品种晋荞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0g/kg土壤(J0)、4g/kg土壤(J1)]和有机磷降解菌Bacillus vallismortis gz4-1的菌液浓度[0(P0)、10~4(P1)、10~6(P2)、10~8(P3)、1010(P4) cfu/mL]两因素复合处理,以正常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有机磷降解菌B.vallismortis gz4-1与秸秆配施对苦荞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解磷菌―秸秆复合处理可显著提高苦荞根系质量、主根长、总根长和产量,且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解磷菌―秸秆复合处理以菌液浓度P2和P3效果较优,且在P2浓度下苦荞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茎粗、根系活力、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果穗数达到最优生长值,但在P3浓度下苦荞根系鲜重和干重、主根长、总根长、株高、茎叶鲜重和干重、叶面积、单株粒重、千粒重、产量和黄酮含量达到最优生长值。另外,同CK相比,解磷菌协同秸秆替代磷肥在P2、P3解磷菌浓度时还可促进苦荞生产并显著提高产量。因此,推荐解磷菌―秸秆复合处理时的解磷菌较优接种浓度为10~6~108 cfu/mL。

关键词: 苦荞 有机磷降解菌 磷肥替代 秸秆 磷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PLC-MS/MS法鉴选枣胚败育发生的关键代谢物及激素

植物生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枣胚发育过程中激素和代谢物变化,揭示枣胚败育发生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胚低败育枣品种'灰枣'(H)和胚高败育枣品种'孔府酥脆'(K)幼胚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2种材料发育不同时期胚的代谢物和激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个品种胚不同发育过程中共鉴定出744个代谢物,差异代谢物597个;同H品种相比,K品种在胚败育高峰期有283个差异代谢物,且与激素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色氨酸代谢(Ko00380)、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Ko00906)、玉米素生物合成(Ko00908)、植物激素信号转导(Ko04075)、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Ko00904)通路;从2个品种胚发育过程中共鉴定出27种激素,其中生长素类(ME-IAA、IAA、IAA-Glc)、细胞分裂素类(IPR、tZR、tZ、DH27G)、赤霉素类(GA15)、脱落酸类(ABA)与枣胚败育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枣胚败育可能与IPR、ABA、DHZ7G、GA15、ME-IAA含量以及酚酸类(pmb3055、Zmhn002422、Lmtn003441)、脂质类(Zmgn005057)、黄酮类(mws0789)物质合成密切相关,且相关激素和代谢物主要集中在Ko04075代谢通路上,为日后以降低枣胚败育率为目的的代谢通路靶向改造和激素调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胚败育 代谢物 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NA-Seq筛选高粱低氮胁迫相关候选基因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低氮胁迫条件下不同高粱材料间的基因差异表达,为耐低氮型高粱品种选育和耐低氮胁迫的分子机制探究提供参考.选取2个耐低氮型高粱(BSX44和BTx378)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和低氮胁迫2个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对高粱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研究,筛选可能参与低氮调控的基因,了解氮高效基因型在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可能的分子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和低氮胁迫下,BTx378和BSX44在苗期分别筛选出 937个和 787个差异表达基因,抽穗期分别筛选出 1305个和 935个差异表达基因,开花期分别筛选出 1402 个和 963 个差异表达基因.对 3 个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发现在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 246、371 和 306 个基因在 2 个耐低氮高粱品种中共同差异表达,有 28 个基因在 2 个耐低氮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均差异表达,其中有 5 个基因上调表达,23 个基因下调表达;对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相关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氮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途径,表明耐低氮型高粱可能通过这些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其对低氮胁迫的耐受性.

关键词: 高粱 转录组测序 低氮胁迫 差异表达基因(DEG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