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期低温寡照对不同设施栽培模式冬枣产量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低温阴雨寡照对不同设施类型内环境变化规律及对冬枣花期坐果、产量的影响,发现不同设施应对花期突发气象灾害的短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冬枣设施栽培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以露地栽培冬枣为对照,研究对比地坑棚、棉被棚及双膜棚3种不同设施类型,冬枣花期遭遇寒潮降温、阴雨寡照时每日最低温度、平均气温、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日照强度、露点温度及积热量与正常年份的变化差异及对坐果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遭遇低温胁迫时,地坑棚和棉被棚保温效果好,对花期坐果率影响较低,减产比率低,经济效益高;双膜棚正常年份日照强度高,利于热量积累,产量高,但因阴雨寡照,日照强度降低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易发生"霉花"现象,减产比率相对较高.露地栽培成本低,产量大,但抵御低温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能力弱,经济收益受损最大.揭示了冬枣花期遭遇寒潮降温、阴雨寡照后主要环境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减产的重要气象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为: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日照强度.并初步建立产量与重要影响因子间预测模型:Y=19.563-0.356X1+0.044X4-0.646X6,为精准计算把控不同设施栽培条件下气温、湿度和日照强度,真正做到科学防控,科技指导果园减灾降损提供技术指导.


小麦芽期和苗期耐盐鉴定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耐盐鉴定是筛选种质和选育耐盐小麦品种的前提。小麦室内耐盐鉴定方法较多,涉及不同生育时期和组织器官。为了评估这些方法在生产上的适用性,本研究选用北方冬麦区5个耐盐品种和5个盐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基于芽期和苗期的7种耐盐鉴定方法(涉及27个测试指标)进行实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利用小麦种子的发芽相对盐害率不能区分参试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而小麦苗期的叶部盐害指数、根部Na+和K+流速以及根尖数、根径、叶片K+含量的相对盐害率在耐盐和盐敏感品种之间差异显著。综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可操作性,明确叶部盐害指数是北方冬麦区适用性较高的耐盐鉴定方法,可结合根尖数相对盐害率、叶片K+含量相对盐害率或根部Na+和K+流速用于种质筛选或品种选育。本研究从适用程度方面解析和评价了耐盐鉴定方法,为小麦耐盐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基于荧光SSR构建中国糜子核心种质DNA分子身份证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作为一种古老的粟类作物,种质丰富,基于荧光SSR标记构建其DNA分子身份证可为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分子检测工具。【方法】以235份中国糜子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糜子作物分子育种课题组前期开发的糜子特异性SSR标记进行多次PCR筛选和优化后获取核心引物。基于糜子参考基因组信息,经过BLAST序列比对后将核心标记进行染色体定位。在SSR引物的5′端标注荧光(FAM/HEX),利用毛细管电泳给出材料的基因型,采用“0,1”二进制编码方式记录扩增条带的有无,使用ID Analysis 4.0检测材料的区分程度。采用十进制(0—9)统计扩增片段大小以获得材料的字符串分子身份证。使用Popgene、Powermarker、MEGA、NTSYS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利用二维码在线软件(https://cli.im/)给出材料的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结果】PCR扩增结果发现,7个荧光SSR(RYW3、RYW6、RYW11、RYW18、RYW37、RYW43和RYW125)组合在一起可以将235份材料全部区分开。BLAST结果表明,RYW18、RYW37分布在第2染色体,分别位于0.60和0.80 cM处;RYW125位于第4染色体,定位在10.40 cM处;RYW43、RYW6分布在第5染色体,分别位于52.80和53.00 cM处;RYW11和RYW3定位在第6染色体,分别位于2.10和20.70 cM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35份材料在7个位点共检出87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检出3(RYW11)—25(RYW6)个,平均为12.4286;检出Shannon多样性指数(I)变幅为0.2055(RYW18)—2.0587(RYW6),平均1.1398;观测杂合度(Ho)为0.0086(RYW11)—0.9455(RYW18);期望观测杂合度(He)为0.0795(RYW18)—0.7452(RYW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0793(RYW18)—0.7452(RYW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334(RYW11)—0.8071(RYW6),平均为0.518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材料划归8个类群。将电泳条带进行数字编码,利用7个标记组合,构建了全部材料的字符串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结论】以235份中国糜子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筛选到7个糜子荧光SSR核心标记。基于糜子参考基因组信息将上述标记定位在4条染色体上。利用上述标记扩增供试材料,给出遗传多样性衡量参数,基于遗传距离将材料聚为8个类群,主成分分析解决了聚类结果中出现的偏差。依照最少引物区分最多种质的原则,利用十进制编码方式给出材料的字符串DNA分子身份证,结合表型数据,利用二维码在线软件构建了全部材料的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3
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一带一路"的提出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交流合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着复杂国际形势考验、传统理念和政策制约、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不足等挑战.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农业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分析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农业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


荞麦粉对无麸质面包品质及储藏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 》 2023
摘要:探究添加不同比例荞麦粉对无麸质面包比容、色泽、纹理结构、硬度、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荞麦粉提高面包的比容,其中25.0%和37.5%添加量达到显著水平;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 L~*值下降显著, a~*和b~*值均不同程度的提高,颜色有加深趋势;在纹理结构方面,添加荞麦粉使气孔结构更加紧密均匀,其中25.0%荞麦粉添加量的样品纹理评分最高;在储藏特性方面,添加较高含量荞麦粉(37.5%和50.0%)显著降低其储藏期的硬度;通过添加荞麦粉调整无麸质配方中3种淀粉的比例能显著降低贮藏期的老化焓。总体而言,适当添加荞麦粉(25.0%~37.5%)能起到改善无麸质面包质地和延缓老化的作用。


西北地区糜子资源抗旱性鉴定评价
《山西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了解西北地区糜子资源抗旱性差异,以40份来自该区的糜子资源为试验材料,用PEG6000胁迫模拟干旱条件,测定糜子芽期和苗期的抗旱性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各时期抗旱指标分析结果进行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糜子的各项测定指标较对照组均呈下降趋势,芽期变异系数较苗期变化大;获得芽期抗旱和较抗旱资源2份,分别为甘肃永登小黑糜(00002741)和新疆黄糜子(00003056),获得苗期抗旱资源6份,分别为宁夏黄糜(00006798)、甘肃张掖老黄糜子(00002684)、新疆黄糜子(00003056)、甘肃鼓鼓头糜(00007332)、青海黄糜子(00005574)和甘肃广河黄糜(00003041).相关性分析表明,多数测定指标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中,芽期的相对发芽率与相对发芽势间相关性较低,苗期的7个指标中除相对叶绿素含量外,相对根长、相对苗长、相对根鲜质量、相对根干质量、相对苗鲜质量、相对苗干质量6个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PEG胁迫对各性状指标作用效果明显.综合芽期、苗期抗旱鉴定得出,新疆黄糜子(00003056)是芽期和苗期均抗旱的品种,可用作该地区抗旱育种的优异亲本材料.
关键词: 糜子 抗旱性 隶属函数法 聚类分析法 相关性分析 芽期 苗期


基因枪介导的冬小麦临汾5064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山西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以中国小麦优质骨干亲本临汾5064幼胚为试验材料,对诱导、分化、生根培养基中的激素浓度和基因枪轰击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总结出临汾5064的最适遗传转化体系,为山西小麦育种提供技术平台.结果表明,临汾5064幼胚在3种激素浓度的诱导培养基中均可形成愈伤组织.其中,在含2.0 mg/L 2,4-D的诱导培养基中,参试幼胚具有最高的出愈率(83.0%).临汾5064愈伤组织在4种激素浓度的分化培养基中均有再生芽产生,当分化培养基包含0.2 mg/L 2,4-D和0.2 mg/L 6-BA时,愈伤组织具有最高的分化率(70.0%).临汾5064分化愈伤组织在4种激素浓度的生根培养基中均有根生成,当生根培养基包含0.1 mg/L 2,4-D且不添加6-BA时,分化愈伤组织具有最多的生根率(77.5%),并且形成较多数目的根.利用上述优化激素浓度的培养基对临汾5064幼胚开展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在轰击步骤设置3个压力处理组分别导入测试质粒.结果显示,在900 psi轰击压力下获得192株再生植株,再生植株获得率为28.3%,其中有4株成功扩增出目标条带,具有最高的遗传转化率(0.50%).


多效唑和矮壮素对糜子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糜子在种植生产中易倒伏,其是制约糜子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利用多效唑和矮壮素能有效改善作物抗倒伏性,研究其对糜子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稳定糜子产量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撑.在大田条件下,以抗倒品种陇糜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多效唑、矮壮素不同用量,并设清水为对照,在拔节期、抽穗期分别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成熟期调查各处理陇糜9号茎秆的株高、重心高度等形态及力学特征,分析其对茎秆抗倒伏调控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糜9号对多效唑、矮壮素2种化控剂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但拔节期、抽穗期叶面喷施均可显著降低株高、重心高度及倒伏指数,从而显著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从喷施时期来看,拔节期喷施 2种化控剂的形态指标和抗倒伏指标均低于抽穗期,化控效果优于抽穗期,是糜子化控的最佳时期;并且多效唑效果优于矮壮素.在拔节期喷施多效唑还可以增产,在拔节期施用 1.05 kg/hm2 的多效唑,糜子产量最高(3 445.2 kg/hm2),较清水对照增产3.81%.


燕麦–绿豆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
《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绿豆(Phaseolus radiatus)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在不施氮肥的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模式(燕麦单作、绿豆单作和燕麦–绿豆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燕麦侵袭力强于绿豆,绿豆生长受到抑制。整个生育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增加14.9%–33.1%,2年成熟期间作燕麦的氮素积累量比单作分别提高53.1%和44.8%;间作减少了开花结荚期绿豆氮素积累量和根瘤重量,降低了绿豆的固氮效率,绿豆的固氮效率2年平均降低23.7%,生物固氮量平均减少11.66%。间作绿豆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2年平均值达31.7%,氮素转移量为212.16 kg·hm–2。燕麦–绿豆间作降低了开花结荚期绿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效率,但绿豆体内氮素转移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管理。
关键词: 燕麦–绿豆间作 根瘤固氮 15N同位素标记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