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高淀粉酿造高粱新品种晋粱112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晋粱112号是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以河北承德市农林科学院(原河北承德地区农科所)引进的不育系承16A为母本,以通过组培育种技术选育的优良恢复系R111为父本,在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东白试验基地选育而成,2023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 GPD 高粱(2023)140102。2021-2022年晋粱112号2年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达9583.6kg/hm~2,比对照晋杂34号平均增产11.7%;生育期128.8d,幼苗绿色,芽鞘绿色,株高169.7cm,穗长30.9cm,穗纺锤形,中紧穗型,红壳褐粒,穗粒重85.5g,千粒重27.8g。该品种具有淀粉含量高、抗旱、抗丝黑穗病、丰产性好等优点,适宜在无霜期130d以上中晚熟地区(山西太原、晋中、长治,山东及新疆昌吉等)种植。

关键词: 高粱 杂交种 晋粱112号 组培 抗旱 高淀粉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55K SNP芯片的山西冬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为山西省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原始亲本材料。【方法】以山西省冬小麦323份地方品种和105份育成品种为自然群体,利用55K SNP芯片对428份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主成分、遗传聚类及亲缘关系。【结果】SNP位点在21条染色体上的分布范围为329—1 639个,平均值为1 152个;7个部分同源群中的分布范围为2 154—3 852个,平均值约为3 456个;基因组的分布规律为:B基因组>A基因组>D基因组;基因组注释多态性标记,在基因间区分布最多,约占50%,分析表明,SNP位点在21条染色体、7个同源群和3个基因组上均有覆盖,但分布各异,多态性比率为45.60%。整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0185)均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4992),整个自然群体的香农-威纳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对比自然群体多样性各参数,发现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不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地方品种略高。群体结构分析将群体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307份材料,以地方品种为主;第Ⅱ类群121份材料,以育成品种为主。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均将自然群体分为5个类群,第Ⅰ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21831,变幅为0.00127—0.72461;第Ⅱ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4619,变幅为0.00038—0.76489;第Ⅲ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6521,变幅为0.00049—0.43033;第Ⅳ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7643,变幅为0.00118—0.60496;第Ⅴ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2039,变幅为0.00042—0.37032,可见,山西省冬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幅度较大,但平均遗传距离值较低,聚类分群明显,类群中部分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近。经对比,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平均遗传距离均要高于第Ⅱ类群、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遗传距离变幅大于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可知,育成品种的遗传距离普遍大于地方品种。【结论】利用55K SNP芯片对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山西省冬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在基因组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育成品种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利于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同时,极少数品种的亲缘关系呈两极分化,在后续利用时应合理地区分利用。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55K SN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构建

山西农业科学 2024

摘要:构建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旨在为谷子目标性状精准鉴定与相关候选基因挖掘提供种质基础.在598份山西谷子核心种质的基础上,选取抽穗期、株高、节数、颈长、叶长、叶宽、穗长、穗粗、茎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码数、码粒数、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等15个农艺、品质性状,使用QGAStation软件进行微核心种质构建抽样分析、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去除近缘种质,以构建微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共包含322份种质资源.微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比较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均值与方差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均值差异百分率与方差差异百分率均为0,极差符合率为98.36%,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04.19%,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率为94.81%.微核心种质较好地保留了原始种质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变异度,同时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关键词: 谷子 地方品种 微核心种质 重测序技术 山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穗型相关生长素通路基因发掘及TaARF23-A与小穗数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素是调控作物穗部形态的主要内源激素之一。为了发掘小麦中与穗型相关的生长素通路基因,本研究选择了纺锤穗型品系SY95-71和密穗品系CH7034,对其幼穗内源生长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Y95-71幼穗中的色胺含量显著高于CH7034。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高置信区间(P<0.01)范围内, SY95-71幼穗中富集到4个特有的生长素相关条目,并且色氨酸脱羧酶基因(负责将色氨酸转化为色胺)和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CH7034。对在SY95-71中高表达的2个ARF基因(TraesCS7A02G475700和TraesCS7A02G475600)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是位于7A染色体长臂上的一对串联重复基因,根据小麦ARF家族成员编号,将其分别命名为TaARF23-A1和TaARF23-A2。qRT-PCR结果证实SY95-71幼穗中TaARF23-A1和TaARF23-A2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CH7034。测序结果显示TaARF23-A的外显子序列在SY95-71和CH7034间具有2个SNP和1个InDel。根据InDel位点开发分子标记,并将其与SY95-71和CH7034的RILs群体在6个大田环境下的穗部表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TaARF23-A与小穗数显著相关(P<0.0001),其CH7034型等位变异比SY95-71型等位变异增加了1.67个小穗。本研究结果将为小穗发育机制解析提供参考,也为小麦理想穗型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生长素 TaARF23-A 小穗数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种质资源果实质地品质特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标准化、统一化的枣果实质地品质鉴定评价方法,为枣种质资源质地品质精准鉴定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50份枣种质脆熟全红期果实为试材,采用质构仪整果穿刺法鉴定果实质地品质,并对果实质地品质进行感官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果皮穿刺强度、果皮破裂距离、果皮韧性、皮肉跌落脆性、果肉平均坚实度和果肉纤维指数6项指标在不同种质间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变异系数为18.31%~40.40%.口感感官评价方法鉴定的果皮厚度、果肉质地和果肉粗细在不同种质间差异较大.质构仪分析得到的各项参数与感官评价参数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皮穿刺强度、果皮破裂距离、果皮韧性、果肉平均坚实度和果肉纤维指数5项指标均与感官评价的果肉质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纤维指数与感官评价的果皮厚度、果肉质地和果肉粗细间都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0.364和-0.549.因子分析共提取两个主因子,包括果皮韧性、果肉平均坚实度和皮肉跌落脆性3项指标,累积贡献率为75.909%.基于因子分析结果,采用系统聚类法将50份供试种质分为3个类群,根据质地参数特征,分别将其定义为皮厚质密群、皮薄质疏群和中间类群.本研究建立了质构仪检测枣果质地品质的标准体系,可用于枣果实质地品质的精准鉴定评价.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穿刺 质地品质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肥料配比对糜子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施肥方式对糜子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山西河曲进行试验,以河曲大红糜子为材料,选用不同配比的有机肥(羊粪)、生物菌肥、尿素和复合肥,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糜子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对糜子产量和品质性状显著影响,复合肥和有机肥(F+Y)配施显著提高糜子籽粒产量(GY)、净光合速率(Pn)、钙(Ca)和铁(Fe)含量,显著减低直链淀粉含量(AC);相关性分析发现,籽粒产量(GY)和净光合速率(Pn)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镁(Mg)与铁(Fe)呈极显著正相关,值为0.68,直链淀粉含量(AC)与醇溶蛋白含量(Gli)、钙(Ca)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值分别为-0.66和-0.50;主成分分析发现,糜子各性状指标分为4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糜子食味品质、营养品质、产量指标和蛋白营养品质,综合得分以复合肥和有机肥(F+Y)处理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复合肥(187.5 kg·hm-2)与有机肥(1.5 × 104 kg·hm-2)配施是糜子获得优质高产的主要施肥方式.

关键词: 糜子 产量 营养品质 食味品质 施肥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农业科学》助力区域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农业科技期刊作为记录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对推动区域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起到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山西农业科学》作为山西省权威的农业科技期刊,创刊63年来始终在践行服务“三农”、助力区域农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在推广山西省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山西农业科学》通过采取策划专题、举办学术会议、搭建媒体传播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在助力区域农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科技期刊助力区域农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山西农业科学》 区域农业发展 专题 学术会议 融媒体 成果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44份谷子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芽期耐旱性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山西不同地区的44份谷子地方品种(系)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品质鉴定,调查了不同遗传背景谷子材料的叶鞘色、幼苗叶色、主茎长度、主茎直径、主茎节数、主穗长度、穗松紧度、穗形、粒色、米色、全生育期、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测定了成熟籽粒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两个品质相关性状.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以-0.5 MPa渗透势的PEG溶液测定了各谷子材料芽期的萌发指数、发芽率、根长、芽长、根芽比等耐旱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中主茎直径变异系数最大(22.31%),淀粉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茎节数与主茎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主茎直径和主穗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主茎长度和淀粉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在干旱处理下萌发指数变异系数最大(22.86%),根长变异系数最小(13.7%);在对照下根芽比变异系数最大(17.82%),根长变异系数最小(1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发耐旱指数(GDRI)与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及相对芽长互为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根芽比与相对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芽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萌发耐旱指数结合聚类分析对各谷子材料的芽期耐旱性进行了评价并分为5个等级,筛选出'长脖谷'等1级耐旱资源17份.

关键词: 谷子 农艺性状 耐旱性 芽期 山西地方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StDof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Dof)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Dof转录因子在马铃薯响应逆境胁迫特别是盐胁迫中的功能与机制,为获得抗盐逆境胁迫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方法]克隆StDof5,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tDof5过表达载体,转化马铃薯得到阳性植株,并对其表达进行分析.[结果]StDof5的CDS全长 498 bp,编码 165 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800H1236N242O246S9,StDof5原子个数 2 533 个,相对分子量为 18 468.63 kD,等电点是 8.47,脂肪族指数为 51.45,不稳定系数为 45.16,预测该蛋白为不稳定蛋白.预测得到的跨膜螺旋个数为 0,其属于非跨膜蛋白.StDof5 蛋白亲水性平均值为-0.876,预测该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StDof5 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α螺旋占 20%,β转角占 0,延长链占 9.7%,无规卷曲占 66.06%.盐胁迫表型试验表明,过表达植株(OPs)比野生型(DES)的株高、鲜重均有明显程度上升,但根长、根数和叶片数差异不大.[结论]过表达植株(OPs)能够抵御盐胁迫,对盐胁迫呈现脱敏感表型.该基因对盐胁迫响应明显,且存在组织特异性.

关键词: 马铃薯 StDof5 载体构建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褪黑素对采后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褪黑素(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MT)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小分子吲哚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外源褪黑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果实采后保鲜、提升果实品质、提高果实抗逆性等提供参考,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研究人员对于植物褪黑素研究的逐渐深入,植物褪黑素的合成途径以及对于植物的作用越发明确,从外源褪黑素对于采后果实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从外观品质、内在品质、采后衰老、抗逆性等方面阐述了外源褪黑素的调控机制。发现褪黑素主要通过影响果实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延缓衰老、提高抗逆性等对果实产生影响。褪黑素对于提高果实品质、果实采后保鲜、延长货架期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外源褪黑素 果实品质 延缓衰老 提高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