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东魁杨梅优质高效生产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南方果树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魁杨梅因质优、色艳、稳产、丰产、适应性广而特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已有栽培面积约2.7万hm2,且还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已种植的东魁杨梅达到优质高效的仅占少数。我单位长期以来根据对该品种特性和优质稳产高效技术研究成果以及优质稳产园的调查,针对各地在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杨梅品种资源及利用

中国南方果树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杨梅栽培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多样,产生了性状多异的品种、品系和类型,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为了摸清全国杨梅种质资源情况,以便为杨梅生产提供优良品种(品系),以及进一步开展选种育种工作,农业部在“八五”期间成立了全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经各有关单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禾谷多粘菌地理分布和生理分化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我国26 个省、市、自治区,93 个县市,183 个取样点,1 373 个大、小麦根样本。根据休眠孢子出现频率(有休眠孢子样本数/总样本数)和每克麦根休眠孢子数,将我国禾谷多粘菌的分布区分为3 个,多菌区包括江、浙、沪、皖、赣、湘、鄂和鲁的大部分和川、陕小部分,冀个别地区;少菌区包括豫大部和晋、甘小部或个别地区;其余地区为无菌区。分布区主要在长江、黄河和淮河中下游流域。禾谷多粘菌的分布范围比大麦黄花叶病等 3 种病毒病的分布更广泛。本研究还探讨了我国各地禾谷多粘菌的分离物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关键词: 禾谷多粘菌 地理分布 生理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无花瓣突变体“ Ap-Tengbe”花瓣性状的遗传规律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CSCD

摘要:本项研究旨在探明甘蓝型油菜突变体‘ Ap Tengbe’无花瓣性状的遗传规律。‘ Ap Tengbe’和德国栽培品种‘ Falcon’之间通过正反交产生两个方向的 F1 , B C11( F1 和‘ Ap Tengebe’之间) , B C12( F1和‘ Falcon’之间) 、以及 F2 各遗传群体。根据田间各遗传群体 P Dgr( 花瓣度) 的观察和统计,作者提出‘ Ap Tengbe’突变体无花瓣性状的遗传由细胞质和两对核隐性基因共同控制。油菜植株的 P Dgr,特别是具有异细胞质( 缩写为 Cap) 植株的 P Dgr,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表现不稳定。

关键词: 遗传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不同亲本材料诱导的桑四倍体产叶量性状的差异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CSCD

摘要:研究表明,从杂种实生苗诱导的一些桑人工四倍体往往具有高产性状。用下列两种亲本材料及方法诱导四倍体:(1)用2mg/kg6BA配制的02%秋水仙碱溶液注射到无性系品种的膨芽或生长锥中,每天一次,3~4d;(2)用同样的溶液在杂交实生幼苗子叶展开期滴生长锥,每天一次,持续3~5d。上述两种不同亲本材料和方法诱导的四倍体产叶量有很大的差异:(1)第一组由12个地方品种无性系诱导的四倍体的平均年产叶量每10株为1049kg;(2)第二组由12个杂种幼苗诱导的四倍体的平均年产叶量每10株为2492kg。两处理差异极显著。而产叶量的显著差异主要由两处理桑树发条性能,即株条长度的极显著差异引起的。

关键词: 桑树;多倍体育种;四倍体诱导;产叶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主要抗瘟基因对我国菌株的抗性分析和利用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主要抗瘟基因的抗性现状和利用价值,1995~1996年采用来自浙江、四川、湖北、广东等7个省(市)的155个稻瘟病菌菌株,测定了日本13个已知基因粳稻品种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13个抗瘟基因对我国菌株的抗性均不强,菌株毒力频率均在20%以上。但对我国各稻区的菌株而言,多数稻区仍有1~3个基因的抗性保持较高的水平,浙江稻区Pi-z~t基因仍有很好的抗性,能抗95.7%的浙江菌株,四川稻区Pi-k~h、Pi-z、Pi-k等3个基因仍具有较好的抗性,云南稻区Pi-z~t、Pi-ta~2基因具有较强的抗性,因此各地仍可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瘟基因 利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侵染金针菇的杆形线虫及其与异形枝葡孢的复合侵染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CSCD

摘要:在调查金针菇软腐病时,发现一种杆形线虫,经鉴定为污结咽线虫 Tylopharynx foetidus( Butschli,1874) Sachs ,1950 。该虫在 P D A 平板金针菇菌落中繁殖良好,能取食为害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污结咽线虫500 头/ 袋和金针菇软腐病菌异形枝葡孢( Cladobotryum varium Nees) 分生孢子52 ×105 个/ 袋组合接种于金针菇栽培袋中,软腐病的发生比单独接种等量异形枝葡孢分生孢子的快而严重。

关键词: 金针菇 污结咽线虫 异形枝葡孢 线虫 真菌 复合侵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嫩组织的硅质化及其与稻瘟病抗性的关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CSCD

摘要:采用供硅处理与否的溶液培养水稻作供试材料,研究了硅在新嫩组织中的含量、分布、形态分组和动态变化及其与稻瘟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组织硅质化在展叶( 或出穗) 前即已开始,在稻瘟病菌入侵的关键时期———展叶( 或出穗) 后最初几天,供硅与否其组织硅质化状况已存在悬殊差异。前者新嫩叶片SiO2 含量达5-45 % ,难溶性硅占全硅量94-5 % ;后者新嫩叶片SiO2 含量仅为1-20 % ,难溶性硅占全硅量只78-33 % 。供硅的新嫩叶片表面已有明显亚铃状硅化细胞出现,乳突粗大,X射线硅的能谱分析线在硅化细胞和乳突处出现较高的峰,表明该处硅的分布密度较高。而未经供硅处理的对照此时新嫩叶片表面未见明显硅化细胞,乳突小,X射线硅的能谱分析线为无曲折变化的平滑直线。供硅与否水稻新嫩组织间上述差异是导致日后稻瘟病发病率明显不同的基础。试验还表明,无论供硅与否,水稻体内可溶性硅含量始终维持在0-3 % 左右,表明这可能是稻体组织内由可溶性硅转化为难溶性硅的一个阈值。

关键词: 新嫩组织 硅质化 稻瘟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N-92植酸酶的酶学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CSCD

摘要:AspergilusficuumCN92植酸酶是经NTG和Co60γ射线复合诱变发酵产生的菌株,用冷乙醇沉淀析酶而制得的植酸酶粗酶粉为实验样品,植酶钠(P3168,Sigma公司产)为底物,考察CN92植酸酶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植酸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作用的pH值为5.5,反应初速度为11μg/minPi,米氏常数Km为0.34%。液态酶在55℃处理2h,酶存活率保持在81%以上,固态酶在10~35℃下保存6个月,酶存活率为88%。Mn2+,Fe2+,Co2+,Zn2+,Cu2+对此植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Ca2+,Mg2+,NaNO3和EDTA等对其则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无花果曲酶;植酸酶;酶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铃虫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对其辐照后变化的初步观察

核农学报 1999 CSCD

摘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真核精子和无核精子的超微结构,比较了经γ射线照射的棉铃虫精子与未照射虫精子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棉铃虫真核精子和无核精子的顶体结构有较大差异。真核精子有核,呈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