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高产优质早熟晚糯航育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浙江农业科学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航育1号系采用高秆、迟熟、优质晚香糯ZR9干种子搭载高空气球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在变异后代结合糙米外观米质筛选、抗性鉴定,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早熟晚糯新品种,是目前国内采用空间诱变技术育成的第1个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克服了原亲本秆高易倒、分蘖力弱和迟熟的缺点,适宜浙江金、衢地区作迟熟早稻、早夏制种田及西瓜田等后茬栽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主要围绕育壮秧、控秧龄、插足苗、防虫害、适收割等环节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航育1号,空间诱变,育种,早熟,优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科学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概述了近年来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研究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板栗;贮藏保鲜;病虫害;采后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聚糖酶在食品及饲料工业上的应用

粮食与饲料工业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木聚糖酶属水解酶类。它具有作用于木聚糖生成木聚寡糖及单糖的特性,因此在食品及饲料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综述了木聚糖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木聚糖酶 食品 饲料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群体小种的演变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CSCD

摘要:根据1995-1998年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选择适当的病菌和品种互作组合,通过继代接种实验模拟研究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上的稻瘟病菌演变。结果表明,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组成复杂,籼、粳稻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稻瘟病菌和水稻品种继代互作后不同品种上病菌群体中小种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品种上菌系组成出现了小种优势,不同类型品种上发生的优势小种差异是导致田间病菌群体组成时常变化的根本原因。上述研究对于品种的合理推广应用和抗病性丧失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小种演变 水稻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β-葡聚糖酶添加于大麦型蛋鸡饲粮的效果

中国饲料 1999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及其对不同基因型甜瓜的致病性(英文)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CSCD

摘要:用采自温室的87 个甜瓜的基因型来测定其对白粉病菌的致病反应,并检测甜瓜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表明,Sphaerothecafuliginea 是引起杭州春季白粉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甜瓜白粉病菌属于生理小种2 ,甜瓜不同株系叶片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室内检测结果与其田间调查结果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在被检测的87 个甜瓜基因型株系中,有24 个基因型对白粉病菌生理小种2 表现抗性。

关键词: 生理小种 白粉病菌 致病性 甜瓜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杂交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0份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抗褐飞虱特性鉴定表明,30份材料对褐飞虱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其中12份材料的持抗性优于ASD7。将这12份材料的抗级为0~3级、持抗期>7d的优质抗性材料归为一级抗性材料。经杂种优势的测定、外观米质评价、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对两病一虫达中抗水平,与协青早A的杂种产量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2.9%的杂交水稻新恢复系埃红/台1059;以及高抗褐飞虱、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且外观米质极好的恢复系LS-2/密阳46。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褐飞虱 抗性 筛选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的致害性变异和为害特征(英文)

Entomologia Sinica 1999 SCI CSCD

摘要:本文对采自广西、云南和浙江的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致害性变异和为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致害性测定结果表明,1989年后浙江种群褐飞虱仍表现为生物型2的致害特性;而广西种群在1991年后不仅能致害含 BPh1基因的IR26和 MUdgo而且还能致害含 bph2基因的ASD7,1997年广西和云南种群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H,表明这两个种群产生了不同与生物型1、2和3的致害性更强的新的生物型。自由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浙江种群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的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别。云南种群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室内试验表明,浙江种群的若虫历期最长,而在广西种群中取食ASD7的若虫历期明显比取食TN1的长。取食IR26的浙江种群的若虫存活率比取食TN1和ASD7的高,而在抗虫品种ASD7和IR26上云南种群的若虫存活率明显高于浙江和广西种群。研究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的致害性与其为害特性并不完全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射线、秋水仙碱在水稻花药组培中对愈伤组织形成和绿苗再生的刺激效应

中国核科技报告 1999

摘要:在水稻花药的组织培养中,对不同类型和品种,其愈伤组织的形成、绿苗的分化和再生能力有很大差异。用γ射线和秋水仙碱处理经30d左右诱导培养的水稻花药,可以有效地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及绿苗的分化和再生。其中,γ射线10Gy剂量处理对愈伤组织形成效果最好,20Gy剂量处理对绿苗的分化和再生效果最佳,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30mg/L秋水仙碱可明显促进绿苗的分化和再生。γ射线和秋水仙碱复合处理比各自单独处理效果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旱地施用石灰对土壤酸度、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长期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达15年的田间石灰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显示:红壤施用3.75~15.00t/hm2石灰石粉降低土壤酸度的后效可以维持4~15年,使油菜增产和肥料利用率提高所维持的时间则可达15年以上。红壤施用石灰可以提高油菜籽粒产量17.5%~29.8%,提高N、P和K肥料利用率的幅度分别为17.6%~33.0%,25.6%~39.7%和6.8%~36.1%。

关键词: 红壤,施用石灰,土壤酸度,油菜产量,肥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