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中嘧霉胺的残留量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嘧霉胺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有助于研究其在作物中的残留及对环境的影响。葡萄样品在丙酮中匀浆 ,过滤后用饱和氯化钠溶液盐析 ,二氯甲烷萃取 ;以甲醇 水 (80∶2 0体积比 )作为流动相 ,采用ZOR BAXEclipseXDB C18液相色谱柱进行分析 ,可很好地分离提取液中的杂质与嘧霉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嘧霉胺的最低检测限为 0 0 5mg/kg,回收率达 89 0 9%~ 93 78% ,标准偏差为 5 4 0 %~ 14 1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近年来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重要研究进展——非化学控害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长期存在控害保产与生产无公害稻米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几种效果显著的非化学控害增产技术。其中,利用水稻遗传背景、对病虫抗感水平等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控制稻瘟病的效果达42.12%~76.68%,抑制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增长效果明显,增产糯稻或优质稻600~1050 kg/hm2,平均增收约1 500元/hm2;稻鱼共育控制稻飞虱的效果为63.77%~86.89%,对纹枯病病株抑制率70.52%,控制稻田杂草效果为89.57%,平收获鲜鱼319.5~1 177.5 kg/hm2,水稻产量比对照区增产7.05%~10.11%;稻鸭共育控制稻飞虱效果63.73%~77.18%,控制稻螟效果30.11%,控制纹枯病效果19.33%~67.03%,对稻田杂草控制效果91.96%,减少施肥30.6%、农药59.3%,减少投入1 987.05元/hm2。
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应对设施农业向工厂化农业转变的国际趋势 ,研究我国现阶段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市场需求 ,采用分布式网络控制、开放式界面、智能管理和模块结构 ,实现温室环境的智能监控与管理 ,提高温室生产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水平。重点从设施农业环境传感器研制、环境参数采集、设施农业环境模型建立、环境智能监控管理和网络服务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制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温室环境监控管理系统技术平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霉形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中国兽医科技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KM 2培养基 (含马血清 )培养猪肺炎霉形体 (Mhp)ZCF2 3株 ,对培养物高速离心 ,用PBS悬浮 ,反复冻融裂解后作为免疫原 ,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 5株分泌特异性抗体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分别命名为 11C6、14C11、11B6 1、10C11 2和12E7 1。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 ,5株腹水单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效价均在 1∶10 0 0 0左右 ;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3;免疫印迹结果显示 ,5株单克隆抗体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在 90、4 0、70和6 0ku左右的蛋白分子上 ,均不与马血清蛋白反应 ,说明这些单克隆抗体均是针对Mhp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表面张力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滴在水稻叶面的行为特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浓度为 0、5 0、10 0、2 0 0、5 0 0和 10 0 0mg/L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液在水稻叶面上的表面张力特性及展布情况。结果表明 5 0~ 10 0 0mg/L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将 0 .0 5mL药液点滴在水稻叶上的瞬间 ,接触角均为 135°左右 ,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 ,最终 ,药液中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 2 0 0、5 0 0和 10 0 0mg/L的药滴在稻叶上完全展布。因表面张力大 ,稻叶上彼此靠近的 0 .0 5mL水滴能聚合成大水珠 ,同样体积的杀虫单微乳剂5 0 0mg/L的药滴 ,虽不能使它在点滴后立即展布 ,但能均匀地分布在水稻叶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菌抗血清的制备及其应用初探
《植物病理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Takahashi侵染引起的稻曲病,已上升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可危害人们的健康。虽然至今国内外已对稻曲病开展了较多的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尔山羊发情周期和妊娠期外周血浆中孕酮、雌二醇和睾酮的浓度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了波尔山羊在发情周期 ( 4头 )和妊娠期 ( 5头 )外周血浆中孕酮、雌二醇和睾酮的浓度变化 ,结果显示 :发情开始孕酮浓度很低 [( 1.5± 0 .2 3)ng/ml],第 7d开始明显升高 [( 3.5± 0 .2 3)ng/ml],第 11d达最高[( 8.3± 0 .2 3)ng/ml],以后逐渐下降 ;雌二醇含量在发情当天最高 [( 6 4 .4± 9.6 )pg/ml],然后下降 ,但有波动 ;睾酮浓度在发情时较低 [( 15 .0± 2 .1)pg/ml],第 11d达最高 [( 30 .2± 5 .3)pg/ml]。在妊娠期的最初 15d ,3种激素的变化与发情周期相类似 ,但第 2 0d后孕酮明显升高 [( 12 .7± 3.3)ng/ml],以后至分娩前维持在较高水平 ;雌二醇从 2 0d起开始上升 ,分娩前 7d达最高 [( 15 3.7± 16 .7)pg/ml],分娩后下降到较低水平 ;妊娠后 10d血浆睾酮浓度较低 ,维持在 2 0~ 5 0pg/ml内波动 ,分娩前 7d上升至最高 [( 75 .3± 13.3)pg/ml],分娩后下降至较低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