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株猪丹毒丝菌流行株的分离鉴定
《畜牧与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探究猪丹毒丝菌流行株的耐药性、致病性以及传统疫苗株对其的免疫保护效力。从安徽、浙江、江苏南京等地的发病猪病料中分离出3株细菌,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可见革兰阳性短杆菌,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确定3株细菌均为猪丹毒丝菌,分别命名为AH-6、ZJ-JX和NJ-2。SpaA基因分析发现,AH-6株存在195和257两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ZJ-JX和NJ-2株存在203和257两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表明3个分离株可分为2个SpaA型。药敏试验发现,菌株AH-6、ZJ-JX和NJ-2均对氨苄西林敏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耐药。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均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力,AH-6、ZJ-JX和NJ-2株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MLD)分别为4×10~1、1×10~3和6×10~1 CFU/mL。免疫效力试验表明,弱毒疫苗G4T10可对3株流行株提供有效的保护。本研究可为猪丹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河道淤泥营养土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25
摘要:针对河道清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淤泥(简称河道淤泥)亟需处理问题,探索河道淤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可为河道淤泥的处置提供新路径。鉴于此,对河道淤泥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以南粳9108水稻为材料,以不同体积河道淤泥添加量配制育秧营养土,开展了田间育秧试验,考察了不同河道淤泥营养土配方的理化性状、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道淤泥富含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且重金属含量较低,远低于风险标准限值,能够用于农业种植。利用河道淤泥配制育秧营养土可行性较大,与稻田土相比,提高了水稻秧苗成苗率及叶龄、叶长、株高、茎粗等,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水稻根系生长,其中河道淤泥体积比为80%时配制的营养土育秧综合效果较优,是适宜水稻生长的最佳育秧营养土配方。


我国新发现夜蛾黑卵蜂孤雌产雌品系及其体内沃尔巴克氏体分子检测
《植物保护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野外新采集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孤雌产雌品系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感染情况及其对生殖模式的影响,首先利用沃尔巴克氏体表面蛋白(Wolbachia surface protein,wsp)基因以及细胞分裂蛋白基因ftsz特异性引物对该品系DNA进行PCR扩增,并基于单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法对沃尔巴克氏体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高温连续处理夜蛾黑卵蜂2个世代,研究其对夜蛾黑卵蜂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孤雌产雌品系体内存在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该品系的wsp序列与纳氏黑卵蜂Telenomus nawai体内沃尔巴克氏体株系wNaw达到100%的相似度。2种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夜蛾黑卵蜂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株系属于A超组,与ftsz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一致。高温处理后,夜蛾黑卵蜂后代雄性比例逐代升高,F1代产雄率为9.23%,F2代产雄率为94.45%,且出现了少量雌雄嵌合体个体。表明新发现的夜蛾黑卵蜂孤雌产雌品系可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新的天敌资源。


乳酸菌和抗真菌添加剂对湿啤酒糟全混合日粮青贮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湿啤酒糟是一种产量庞大且富含粗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副产物,但其含水量高不易保存,严重限制其应用于反刍动物养殖。为此,本试验旨在评价乳酸菌及抗真菌添加剂对湿啤酒糟全混合日粮(TMR)青贮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control)、干酪乳杆菌组[LC,1×10~6 cfu·g-1鲜重(FW)]、布氏乳杆菌组(LB,1×10~6 cfu·g-1 FW)、山梨酸钾组(POS,1 g·kg-1 FW)、双乙酸钠组(SOD,5 g·kg-1FW)和丙酸钙组(CAP,5 g·kg-1 FW)6个处理。青贮100 d后全部开窖(20 L),取样分析发酵品质、化学成分及微生物数量,同时将剩余TMR有氧暴露,分别在第6、9和14天取样分析,评价其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贮100 d后,各组TMR发酵品质良好,具有较低的p H值(4.32~4.47)、丁酸[0.837~1.750 g·kg-1干重(DM)]及氨态氮(76.7~91.8 g·kg-1全氮)含量。对照、LB、POS和SOD组有氧稳定性均较好,其中POS组在有氧暴露第14天时具有更低的好氧菌(5.50 vs.6.56~7.66 log10 cfu·g-1 FW)和霉菌数量(4.93 vs.4.96~5.91 log10 cfu·g-1 FW)。相较于对照组,POS组和CAP组均提高了体外干物质消化率(62.5%、65.4%vs.55.3%)和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56.3%、59.1%vs.48.2%)。综合考虑,在生产湿啤酒糟(100 g·kg-1 FW)发酵TMR饲料时可添加1 g·kg-1 FW的山梨酸钾,既能改善有氧稳定性,还能提高体外消化率。
关键词: 乳酸菌 抗真菌添加剂 全混合日粮 发酵品质 有氧稳定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特性、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5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和缓解粮油争地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玉米行比配置变化(4S2M、4S4M、6S2M、6S4M 4种模式)对玉米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收益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玉米品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种植模式的改变不会显著影响玉米植株形态特征,但会通过改变玉米果穗相关性状参数来影响单穗产量;4S4M模式能够产生最高的平均经济毛收益,6S2M模式产生的经济毛效益最低,玉米品种迁玉180能够更加突出4S4M模式的优势,使其经济毛收益达到2 144元/667 m2。因此,在苏北地区选用玉米品种迁玉180与4S4M模式配套使用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氟苯嘧啶复配药剂对白背飞虱的增效作用与田间防效
《农药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复配组合,为延缓单一杀虫剂的使用寿命及在白背飞虱防治中达到农药减量提供参考。[方法]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生物活性,并结合联合作用因子和联合作用系数法将三氟苯嘧啶分别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进行复配,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方组合,最后在田间进行药效验证。[结果]三氟苯嘧啶与烯啶虫胺以1∶5(有效成分质量比,下同)配比、三氟苯嘧啶与吡蚜酮以1∶70和1∶35配比,联合作用因子大于20。三氟苯嘧啶与烯啶虫胺以1∶7的配比复配时增效作用最优,联合作用系数达186.99;三氟苯嘧啶和吡蚜酮按1∶60配比复配时联合作用系数高达200.00,增效作用最好。田间32%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1∶7)和61%三氟苯嘧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60)在用药量低于单剂时,施药后3、7、10 d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达85%以上,均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结论]三氟苯嘧啶和烯啶虫胺(1∶7)、三氟苯嘧啶和吡蚜酮(1∶60)复配对白背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白背飞虱的参考药剂。


寄生蜂DNA条形码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寄生蜂即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是控制鳞翅目、半翅目等农林害虫暴发成灾的重要生物因子,在生物防治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分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近年来在寄生蜂的分类鉴定和生态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本文对当前在寄生蜂上已经使用的主要DNA条形码及其引物进行归纳总结,深入探讨了DNA条形码技术在寄生蜂的分类鉴定、新种/隐种识别、食物网关系分析以及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针对当前DNA条形码在寄生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DNA条形码的选择、系统发育模型的筛选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等关键问题方面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寄生蜂资源挖掘、生物防治策略优化以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寄生蜂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食物网 系统发育 新种识别


喷施水杨酸和褪黑素对药隔期低温胁迫下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前喷施水杨酸和褪黑素对小麦光合作用、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40为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试验于药隔期人工模拟倒春寒(昼夜温度设置为2℃12 h/-2℃12 h),在低温胁迫前喷施300 mg/L水杨酸(SA处理)和46 mg/L褪黑素(MT处理),并以低温+清水(CL处理)、常温+清水(CK)作为对照,调查分析小麦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比于CL处理,喷施水杨酸和褪黑素显著提高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并保持了较高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浓度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浓度的比值,使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这有效缓解了低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故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有效减轻了低温对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中相较CL处理,MT处理、SA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喷施水杨酸和褪黑素处理也缓解了低温对穗分化发育的不利影响,其穗粒数和穗数协同提高,而相较于CK,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以SA处理的效果更好。以上结果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前喷施水杨酸和褪黑素均能通过调控小麦体内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来增强小麦倒春寒抗性,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关键词: 小麦 倒春寒 药隔期 水杨酸 褪黑素 产量 生理特性


农业科研院所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5
摘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是建设新时代农业科研强所的重要力量。文章以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分析了所内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加强农业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其他农业科研院所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