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米脂肪与品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 》 2025
摘要:脂肪是稻米中第三大营养组分,对稻米品质、营养价值及储存均有显著影响。稻米中的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受遗传、环境及栽培等因素的共同调控。稻米储存期间品质劣化主要是由其内在脂肪酸氧化分解引起。基于此,本文综述稻米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特点,分析稻米脂肪对其品质、营养价值及储存品质劣化的影响机理,以及遗传、环境及栽培等因素对稻米脂质含量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稻米食味、营养品质协同改良提供参考。


水稻粉质胚乳突变体we2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日本晴60Co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粉质胚乳突变体we2 (white endosperm2),对其表型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利用we2与9311杂交获得的F2群体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we2胚乳表现为白色粉质,淀粉颗粒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千粒重、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脂肪含量显著上升。遗传分析表明we2粉质胚乳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we2/9311 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WE2被定位在第6染色体长臂P38和P39之间约244kb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7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 ORFs)。qRT-PCR结果显示, we2胚乳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调。本研究为WE2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对水稻害虫的防控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稻田田埂等非农生境合理布局进行生态防控是稻田虫害防治的可持续方式和有效策略之一,为明确以蜜源植物波斯菊为主要功能植物构建稻田生态田埂对水稻害虫的生态防控效应及可能机制,设置生态田埂和常规对照2个处理,采用扫网法结合拍打震落法调查研究大田试验条件下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构建对稻田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发生及蜘蛛类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显著降低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大螟为害的白穗率及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活虫数,分别由3.02%~3.32%、2.48%~3.16%、26.00~34.00头/10穴、11.00~18.33头/10穴、3.00~4.33头/2穴降低至0.29%~0.52%、0%~0.19%、2.33~4.67头/10穴、0~0.33头/10穴、0~1.33头/2穴,但能提高稻田蜘蛛活虫数,由4.00~8.67个/2穴增加到5.67~11.00个/2穴,且在水稻中后期保持稳定的种群数量。同时,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显著提高稻田益害比,达对照田块的1.29~11.57倍。综上可知,通过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合理布局进行生态田埂构建可显著提高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数量,并保持稳定的种群,从而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作用及偏好性
《植物医学 》 2025
摘要:为探讨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混发的捕食作用及其偏好性,通过试验评估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 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9.87头和153.84头,对3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0.92头和24.94头。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捕食作用,异色瓢虫对甜菜夜蛾的捕食偏好性明显强于草地贪夜蛾,表明异色瓢虫在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草地贪夜蛾 甜菜夜蛾 捕食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性


肉鸭孵化期蛋内绿光对鸭胚生长发育和出雏时间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肉鸭种蛋孵化期蛋壳透光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颜色和周期光照对鸭胚生长发育和出雏时间的影响。试验一测量肉鸭种蛋不同胚龄蛋壳的透光率,试验二研究不同光照形式(普通光照、蛋内光照)对孵化率的影响,试验三为探究不同颜色(红、绿、蓝、白)蛋内光照对鸭胚胎生长的影响,试验四为研究不同光照周期蛋内绿光(0L:24D组、6L:18D组、12L:12D组)对孵化时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颜色的蛋壳透光率存在差异,透光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红、白、绿,变化范围为3%~6%。(2)普通光照和蛋内光照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蛋内光照具有可行性。(3)不同颜色的蛋内光照对鸭胚体长、跖骨长和器官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对体重和相对体重有影响,在24胚龄时,绿光组鸭胚体重高于白光组(P>0.05),绿光组相对体重高于蓝光和红光组(P>0.05),并显著高于白光组。(4)相较于0L:24D和12L:12D,6L:18D显著缩短出雏时间。以上结果表明,鸭种蛋的蛋壳透光率较低,蛋内光照不影响孵化率,蛋内绿光能显著促进胚胎生长并显著缩短孵化时长。


鹅星状病毒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的小鼠B细胞受体组库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根据鹅星状病毒(GoAstV)衣壳蛋白(Cap)基因序列,通过人工合成获得衣壳蛋白基因片段,并构建重组杆状病毒rBV-Cap。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Western Blot鉴定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rBV-Cap在sf9细胞中高效表达,衣壳蛋白可自组装形成与天然鹅星状病毒结构相似的病毒样颗粒。将纯化的衣壳蛋白免疫BALB/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病毒噬斑减少中和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衣壳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抗体。为进一步探究B细胞免疫应答特征,分别摘取对照小鼠和免疫后的小鼠脾脏组织,利用单细胞免疫谱测序技术对B细胞受体(BCR)组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小鼠BCR重链(H)-CDR3多肽链长度主要为13 aa,免疫后的小鼠BCR重链(H)-CDR3多肽链长度主要为14 aa。与对照相比,免疫后的小鼠免疫球蛋白G(IgG)数量和占比升高,表明Cap蛋白能够有效刺激小鼠产生IgG抗体。与对照相比,Cap蛋白免疫后的小鼠BCR组库多样性指数(D50值)降低,表明免疫后BCR多样性降低。但是免疫后的小鼠某些克隆型细胞数量增加,表明免疫会引起特定克隆型的扩增。对照小鼠对IGHV1、IGHV2、IGHV5基因的取用频率较高,而免疫后的小鼠对IGHV1、IGHV6、IGHV9基因的取用频率较高。对照小鼠和免疫后的小鼠对IGHJ基因的取用频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免疫后小鼠的IGHV7-3-IGHJ2配对和IGHV2-6-2-IGHJ2配对的频率增加。免疫后的小鼠体内存在IGHV2-2-IGHJ1和IGHV5-1-IGHJ1配对,而对照小鼠体内未检测到这2种类型的配对,表明Cap蛋白免疫导致小鼠V-J基因配对发生改变。本研究结果为基于B细胞表位的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噻虫胺不同方式施用对番茄根系分泌物及生长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农药施用方式对植物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并评估了噻虫胺(clothianidin)根施和叶施处理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同时分析了两种施药方式对土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噻虫胺显著改变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丰度和组成,且两种施用方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相比,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显著改变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β多样性,但根施噻虫胺对番茄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显著降低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α多样性,且叶施较根施降低幅度更大;此外,与空白对照相比,根施处理表现为37.63%的代谢物丰度显著升高,12.58%的代谢物丰度显著下降,包括与植物防御系统有关的生物碱丰度的增加以及对脂类、有机酸和其他代谢物合成的抑制;叶施处理则表现为35.16%的代谢物丰度显著升高,13.42%的代谢物丰度显著下降,同样包括生物碱丰度的增加。但抑制酚酸的合成,且在噻虫胺不同施用方式下的硫酸和硬脂酸呈现相反变化趋势。此外,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可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生长,较空白对照增加植株的鲜重、株高和根长,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估,指导农药高效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农业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探究
《中国农业会计 》 2025
摘要:在国家强调“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成本核算,对于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运行效率、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对农业科研单位成本核算背景及意义的研究为基础,从成本核算意识、成本核算数据基础、成本核算技术支撑、成本核算人才等方面对农业科研单位现阶段成本核算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强化成本核算意识及成本核算结果利用、加强成本核算队伍建设、推进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设、积极建立成本核算体制机制等改进建议,为农业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