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原蚕专用桑园优质高产技术研究──Ⅰ.桑园现状及改造对策

蚕桑通报 1995

摘要:原蚕专用桑园产量偏低,桑品种杂早中晚熟搭配不合理,种植密度偏稀;树龄老化,研究提出:选栽优良新桑品种,扩大早、中熟桑品种种植面积,逐步达到30~40%;亩栽750株左右,留拳3000个,留条7500条;加快老桑园改造,每年改造老桑园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影响因子研究

植物保护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等7个中国鉴别品种,对相同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小种鉴定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体浓度和施肥水平对小种鉴定结果有较大影响,在小种鉴定中应多施氮肥以保稻苗嫩绿,同时接种的孢子浓度应在2O万/ml左右,以保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长期还田的培肥及供钾效果

土壤通报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1982~1988年在新垦红壤稻田中进行微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对稻—稻—麦三熟制中早稻茬年亩施1000kg稻草,前三年土壤有机质净增1.40gkg-1,后三年则净增3.10gkg-1,为初垦时的五倍,已接近浙江省高产土壤有机质含量。稻草区与化肥区(K2O16.5kg/亩、年)的土壤速效钾含量相近,均保持在800gkg-1左右,稻草还田可以代替化学钾肥。

关键词: 稻草还田,土壤肥力,供钾状况,三熟制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洛克猪(SI系)父本系选育研究(初报)

浙江畜牧兽医 1995

摘要:本文从繁殖性能和肥育及胴体性能、肉质等方面论述了杜洛克猪父本系的选育效果。初产母猪的产仔数已从零世代的8.01头提高到6世代的9.15头。达到90千克体重的日龄从零世代到6世代已缩短45.6天,日增重提高28.48%,料重比下降10.39%,瘦肉率提高3.9%,肉质性状也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 杜洛克猪,父本系选育,后裔性能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与服务分开的实践和机制的探讨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5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与服务分开的实践和机制的探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吕国梁农业科研行政后勤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开是后勤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浙江农科院15年来行政后勤工作的改革实践和教训并借鉴兄弟院所的经验,试对管理与服务两分开后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脚茧与茧价及经济效益关系的调查

蚕桑通报 1995

摘要:毛脚茧与茧价及经济效益关系的调查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周双燕,杜迅雷在蚕茧收购中,经常碰到蚕农出售毛脚茧的现象,特别是1994年蚕茧收购的形势下,造成茧价失控,乱抬价,一些单位在收购蚕茧中,不管全毛脚,半毛脚等劣质茧都以高价收购,笔者为了搞清出售毛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化铵与尿素的肥料效应差异研究

土壤通报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在泥质田上二年麦-稻-稻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施用尿素比较,施氯化铵能促进小麦分蘖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穗数量,但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有所降低。适量施用氯化铵还能增加作物对氮素养分的吸收,其氮素利用率比施尿素提高4.3~12.6%。但施氯化按其氮素用量应比施尿素减少1.5kg/亩左右,用量太高容易引起氮素过量,造成后期贪青迟熟,降低作物产量,尤其在气温高,土壤养分释放快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关键词: 氯化铵;尿素;肥料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其药剂防治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在田间接种条件下研究了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出土二周内芦笋嫩茎的感病性与接种时嫩茎的出土天数呈负相关;茎秆上病斑的高度和分布范围均与接种时茎的出土天数呈正相关;出土后培土比培土后出土的嫩茎发病率高14.77%,且后者地下部主茎较少发病,说明土表的菌源及其气传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芦笋嫩茎期是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10000mg/L的多菌灵混配制剂表现出较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而在常规施药浓度(1000mg/L)下效果均不理想。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烂铃的气象条件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棉花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棉花烂铃所形成的僵黄花数量,与吐絮期间的气象条件关系极为密切。据1960~1987年统计:僵黄花率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极显著(r=0.5021),与雨日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标准(r=0.4460*),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为显著的负相关(r=-0.4106*)。复相关系数Ry·12的F值(F=4.1145)达0.05显著标准,复相关系数Ry·123的F值(F=2.673)达0.10显著标准。在防治烂铃对策中,以人工去早蕾的产量最高(1259.1kg/hm2),僵黄花率最低(10.65%)。

关键词: 棉花,烂铃病,气象因素,相关分析,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白叶枯病隐性基因xa-5的转育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1995

摘要:选用全生育期抗病的早粳G38为抗源供体,成株期抗病的晚粳秀水11为轮回亲本,经连续回交和自交隔代回交的两种方法转育隐性抗性基因xa-5。本研究阐述了两种转育方法的技术路线、技术关键及优缺点,为转育隐性基因提供借鉴。同时调查了育成晚粳品系D601、D602和D603的农艺性状及对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反应,认为可以作为抗病亲本应用于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

关键词: 抗源;隐性基因;粳稻品种;回交;抗病育种;白叶枯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