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麦抗倒性及部分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大麦科学 》 1995
摘要:本试验对早熟3号/90-158和紫皮大麦/90—158两个大麦组合的抗倒性及部分相关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麦抗倒性因遗传背景不同可能表现部分显性,也可能表现部分隐性;大麦株高遗传受两对基因控制;大麦倒五节长、倒五节粗/倒三节长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蚕业发展史上的抑制因素及其解决
《古今农业 》 1995
摘要:蚕业从最早利用自然资源—野生桑树上的桑蚕,到目前几乎祖国的任何地区都可以人为发展蚕业,其间解决了一个接着一个的生产抑制因素,历程艰辛,生产水平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生产规模从小到大地发展,其产品普遍为人们所享用,它是理想的符合人们生理要求而又华丽的衣料,边穷地区以发展蚕业作为摆脱贫困之路,蚕业老区仍有它立足之地。但也有不少好心人三天两头地在高喊“蚕茧太多了”、“生丝在仓库里堆不下了”,他们仿佛是蚕丝业的救世主。政府也曾相应地发出“降低茧价”、“限制收购夏秋茧”等文件。有嘲弄意


浙江省梨孢属(Pyricularia Sacc.)真菌的寄主植物
《植物病理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田间调查 在浙江省梨孢菌(Pyricularia)除感染水稻引起稻瘟病外,在蟋蟀草(Eleusine indica Gaertn.)、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Beauv.)、法氏狗尾草(S. faberri Herrm.)、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Scop.)、毛马唐(D. sanguinalis var. ciliaris Parl.)、稗(Echinochola crusgallis Beauv.)、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 Hand.-Mazz.)和碎米莎草(Ceperus iria L.)等植物上均发现梨孢菌的自然感染。除茭白和碎米莎草外,其他植物的感染症状基本与稻叶瘟相似,典型病斑为梭形或纺缍形,最外层为黄


浙江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研究初报
《植物病理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贮藏期最主要病害之一,浙江各地普遍发生。Rich,R.A.(1 983)统计世界范围内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镰刀菌有10种之多,不同国家或地区镰刀种类不同。国内这方面的系统报道尚少,张学君等(1991)发现江苏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镰刀菌有3种菌落类型,但未鉴定到种,浙江尚无干腐病的记载(葛起新,1991)。1991年以来,作者对浙江马铃薯干腐病的病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简报如下。 1 症状 马铃薯干腐病的症状因病原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主要症状为:块茎受害后,薯皮颜色变暗发黑,以后呈环状皱缩,病薯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干腐。条件适宜时(温度高等),薯块表面长出粉红色、


金针菇软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食用菌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金针菇软腐病是由病原菌——异形枝葡孢(Cladobotrum vdrium Nees)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自1989和1990年发现其对金针菇危害以来,该病的流行日趋严重,发病严重的菇场发病率高达80%以上,发生涉及范围从最早发现危害的黄岩、常山等地,扩展到本省其他许多金针菇产区,已成为金针菇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仅就病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及据此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家兔胚胎及胎儿死亡原因的防制措施
《毛皮动物饲养 》 1995
摘要:在养兔生产中,家兔胚胎和胎儿死亡是影响母兔产仔率和仔兔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出胚胎及胎儿死亡时间和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对提高养兔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胚胎和胎儿死亡时间母兔两侧卵巢每次所排出的卵子数约为18~20个,在适宜的配种条件下,情期受精率约为85%~90%,但实际上母兔窝产仔数要比理论推算的产仔数要少得多,这主


水稻品种(系)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1995
摘要:经苗期和成株期对3343份水稻品种(系)进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人工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占5.77%,中抗品种占15.55%,其余为中感以下。一般外引品种、野生稻及地方老品种抗性较高;水稻品种(系)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着全生育期抗病、成株期抗病和全生育期感病3种类型;经鉴定,目前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多表现感病,Dv_(85)、Dular二品种对浙江省的水稻细条病菌表现广谱抗性。


浙江桑树栽培技术体系的革新
《中国蚕业 》 1995
摘要:新中国成立45年来,浙江的蚕业从恢复到兴旺发展,桑园面积只占全国十至十二分之一,生产了占全国四至五分之一的蚕茧。最近三年,桑园面积在148万亩左右,与1949年相比,增加不到20%,蚕茧产量却增长了12倍。蚕茧增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亩桑产茧量,而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的提高,又是主要通过桑树栽培技术体系的革新来实现的。 技术体系的革新提高了亩桑产茧量 浙江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1992年可耕地2585.1万亩,人口43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