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筛选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分离获得5株分别降解邻苯二甲酸、丙二酸、乙酸、丙酸、苯等大豆化感物质的微生物,分别命名为HK14-2、HK26-2、HN31-1、HK46-2、HK53-1。通过单菌落培养、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PCR-DGGE电泳试验证明,筛选的5种微生物均为细菌,HK26-2为杆菌,其余为球菌,且均为纯系。菌落平皿对峙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拮抗大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剂的大豆盆栽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其中HN31-1与HK53-1复配菌剂的防效高达69.5%。统计根系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的数据表明:筛选菌剂的添加增加了大豆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改善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初步认为所分离野生大豆根际细菌可以缓解大豆连作障碍。


亚麻褐斑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从亚麻褐斑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分子标记(SSR)技术在水稻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稻瘟病是北方水稻的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微卫星DNA分子标记为辅助选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和抗性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阐述SSR对水稻抗稻瘟病研究的作用,介绍SSR的机理和方法,为今后抗稻瘟病的分子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刈割频率对无芒雀麦、苜蓿混播草层产量竞争及翌年叶片功能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试验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2年生混播牧草进行刈割处理,通过对两种牧草产量及翌年头茬牧草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首次刈割时间推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下降,产量降低。年刈割频率降低无芒雀麦竞争力增大,而抑制苜蓿的竞争力;刈后翌年头茬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上一年刈割频率升高逐渐下降,而无芒雀麦随刈割频率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低频刈割翌年苜蓿地上部分具有竞争优势,而高频刈割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种群竞争力。


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与发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生产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概述了黑龙江省气候特点与水稻生产的关系和水稻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并列举了目前水稻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