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杭州地区柑桔蚜虫种类、发生规律及其天敌调查
《中国柑桔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蚜虫是浙江桔区的四大主要害虫之一。蚜虫以柑桔嫩梢、嫩叶、花蕾和花的汁液为食,造成叶片卷曲、新梢枯死、落花落果,并诱发煤烟病,严重影响柑桔产最和品质。近年来,柑桔蚜虫的为害有加重的趋势。过去一般认为柑桔上比较重要的蚜虫种类是桔蚜和桔二叉蚜,现在各地普遍注意到蚜虫优势种类已发生演变(刘斯军等,1988;曾鑫年等,1988)。杭州地区蚜虫发生情况如何,尚未见报道,对其发生规律也


控制水稻分蘖的灌水有效深度和时间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本文对深灌水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所需的灌水深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深灌水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时,首先应注意是掌握在分蘖芽分化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进行;其次是灌水深度须完全淹没欲控分蘖芽所着生节上的母茎叶鞘:再次是每控制一个分蘖芽,处理时间应不少于一个叶龄期。


应用昆虫不育技术防治害虫的进展及趋势
《浙江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简称SIT),是一种通过辐射或杂交等手段使害虫丧失繁育能力而自行绝灭的防治害虫的新方法。它以防治效果好,专一性强,不污染环境与农副产品等突出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国家已开展应用SIT防治害虫的研究,涉及的目标昆虫有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等100多种,其中螺旋蝇Cochliomyia hominivorax、地中海


~(60)Coγ-射线对水仙株型矮化和花期调节效应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本试验用~(60)Coγ-射线处理水仙鳞茎,研究对植株矮化与花期调节等效应。结果表明,矮化的适宜剂量为850-1000rad;辐照后株高为对照的76-66%,花葶高度比对照降低20-26cm,花梗长度仅为对照的80%左右。辐照后花期比对照推迟20-24天,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但对花数、花经无明显影响。可以采用莳养时浸水日期的迟早,以及控制辐照剂量的大小来调节水仙花期。
关键词: 水仙 ~(60)Coγ-射线辐照 矮化 花期调节


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定位感病大麦细胞中的大麦和性花叶病毒
《中国病毒学 》 1992
摘要:该文报道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的建立,并用此技术定位大麦叶和根组织超薄切片中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在感染病毒的大麦叶和根细胞中,病毒束、游离病毒颗粒和病毒外壳蛋白多分布于细胞质丰富的细胞中,且以液泡和叶绿体(仅叶组织)周围较多.在细胞器已解体的病根表皮细胞中,有时也可检测到大量游离病毒粒子.少数风轮体或板状集结体上也存在病毒或病毒外壳蛋白.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膜以及其他细胞器上都未见有特异性金颗粒标记.


多效唑对杨梅的成花效应(简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在杨梅树冠覆盖的每平方米土壤中,当年10月至第2年3月施0.4~1.2g有效成分的多效唑,对杨梅成花均有效果,而以10月上旬每平方米地面施用0.8g的效果最好。春季和夏季杨梅花芽生理分化期,树冠喷施500和1000ppm多效唑对杨梅促花效果明显。


桑树夏秋叶产量因素的遗传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本研究通过遗传力的估算和相关关系及通径系数的分析,探讨了影响桑树夏秋叶产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节间密度>片叶重>单株有效条数>产叶量;各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对夏秋期产叶量的相对重要性是:片叶重>单株有效条数>节间密度;各性状的环境效应对产叶量的相对重要性为单株有效条数>片叶重>节间密度。从而显示了构成桑树夏秋叶产量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桑树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60)Coγ射线对刚地弓形虫缓殖子感染性的影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含NT株弓形虫包囊的鼠脑匀浆后,以0.4%胰蛋白酶液消化,使弓形虫缓殖子从包囊中释放出来,并用生理盐水作连续10倍稀释,使成为含不同数量缓殖子的悬液,将此悬液接种小鼠,用生物检测方法确定其感染性。另设未经照射处理的缓殖子悬液感染小鼠的对照组。结果表明,γ射线0.55kGy剂量为控制鼠脑中NT株弓形虫感染性的最小有效剂量。γ射线0.1kGy剂量对弓形虫缓殖子感染性无明显影响,而0.45kGy照射后,其感染性较前者下降了10~4倍。


全国菜豆新品种(系)区试初报
《长江蔬菜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选育出了一些菜豆新品种(系),为了将这些新品种(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适应性鉴定,以筛选出适合各地区栽培的菜豆优良品种(系),全国民间菜豆区域试验网于1989年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区域试验,现将初试结果总结如下:


水稻黄矮病的研究概况及最新进展
《植物保护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1957年,广东省水稻上发生了一种稻叶发黄的病害,其症状与生理性早衰的稻叶发黄相似,当时被称为生理性黄叶枯病。经过十来年的研究,1965年范怀忠等证实该病为叶蝉传播的病毒病,并定名为水稻黄矮病(R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