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萍全年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良萍种是绿萍高产的基础。选用耐寒、抗热萍种周年养殖,比常规萍种生长期延长80-110天,每亩绿萍的年产量可提高1.08-1.22万公斤。优良萍种交替应用、配套养殖,能发挥多萍种的群体优势,克服气候条件的制约,使绿萍年产量达到每亩3.91万公斤。改进施肥技术,合理施用肥料是充分发挥绿萍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用鸡粪液代替以过磷酸钙为主的施肥技术,萍产量可提高23.3%-62.0%;合氮量提高44.8%。配施钾肥有利于改善萍体素质,提高繁殖速度,增加绿萍产量,不同萍种的增产幅度达29.4%-85.4%。实行科学管理,是保持绿萍群体生长优势,提高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调节萍群结构、协调留种数量和繁殖速度的矛盾,增强萍种的耐寒、抗热能力及防治虫害等一整套技术措施,在全年生产中要综合应用,才能达到高产目的。


利用甘薯块根早期性状筛选早熟性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甘薯(Ipomoea batatas L.)块根早期性状,即结薯性、块根早期膨大性及微形薯与早熟性的关系,以探讨快速准确选育甘薯早熟品种的育种技术.1987~199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早期性状与早熟性均有密切关系:利用结薯性可在插后25~35天内筛选出76.4%的早熟系;测得25个组合块根早期膨大性与早熟性的相关值为0.367~*(均值),且该性状在实生代与无性早代间有高度的稳定性,相关系数为0.4839~(**);微形薯形成与否的鉴定可使选留群体内的早熟性明显加强,薯重均值上升60.9%,入选率提高两倍,利用微形薯加代可迅速渡过实生代而直接在当年达到无性一代.
关键词: 甘薯 早熟性 选择 结薯性 块根早期膨大性 微形薯


鹅绒裘皮与珍珠羔皮、猸子皮、狐皮的保暖性比较测定
《毛皮动物饲养 》 1992
摘要:本文采用两只容量(500ml)和重量(344g)完全相同的洁净盐水瓶,放在同一块平板上,注入热水后,插入温度计于水中测试鹅绒裘皮与珍珠羔皮、(?)子皮、狐皮的保暖性能。结果鹅绒裘皮的保暖性优于珍珠羔皮及(?)子皮、狐皮。


高产多抗中质早籼新品种浙733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
《浙江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浙733是浙江省农科院于1983年秋季用优质早籼禾珍早与高产、抗谱广的晚籼赤块矮选杂交,经病区多代筛选和南繁加代,于1986年海南冬育时定型的早籼新品种.1989年起先后参加浙江、湖南、江西等省级区试和国家级南方稻区良种区域试验,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多抗性,米质好,青秆黄熟,熟期适中.1991年3月分别通过了浙江
利用PCR技术克隆家蚕丝素基因启动子片段
《科学通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家蚕丝素(fibroin)是由一条约370kD的重链和一条约25kD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为其编码的两个基因在后丝腺内等量、同步表达。它们5′端上游的转录调控区同源性很强,说明重链与轻链受同—机制调控。丝素mRNA在5龄后丝腺细胞中占


浙江省蚕豆镰刀菌病害的病原种类及其分析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1981年以来,采集到浙江各地的蚕豆镰刀菌病株156号.经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获得纯镰刀菌菌株176号,鉴定为15个种或品种.对其中的11个种或品种的接种试验证明:Fusari-um acuminatum,F.oxysporum,F.moniliforme,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F.solani等镰刀菌是浙江蚕豆镰刀菌病害的主要致病菌.这些种或品种从病株上分离获得的比例分别为29%,20.5%,12.5%,8.5%和4.6%,接种豆株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2.8,47.7,34.1,40和30.F.acumi-natum,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F.semitectum,F.tricinctum等镰刀菌在国内被证明为蚕豆的新病原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