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摘要)(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0
摘要:[目的]荔枝采后果皮褐变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限制了荔枝贸易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寻找影响果皮褐变的主要因素,为阐释果皮褐变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妃子笑果实贮存于温度25℃,相对湿度70%±5%条件下,每8h测定一次果实形态及生理变化。[结果]妃子笑荔枝采后72h内完全褐变,其中,在采后48-64h褐变指数急剧上升,好果率急剧下降。随褐变程度的增加,果实与果皮失水量增加,但果肉含水量变化不大。果皮丙二醛含量、pH值和相对电导率都随褐变加重而增加,而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则下降。果皮POD活性在采后32h上升,然后下降,而PPO活性一直下降。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都呈现先升后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果皮失水是引起果皮褐变的主要原因。主成分聚类分析表明果皮褐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结论]果皮水分状况是影响果皮褐变的主要因素。果皮褐变过程呈现阶段性变化,主要由果皮失水决定。
关键词: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果皮褐变 生理变化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束顶病毒海口分离物Rb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血清制备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应用PCR方法从感染香蕉束顶病毒的香蕉植株幼嫩假茎和叶片总DNA中克隆了Rb(Rb-binding-like protein)基因的编码区,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b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b-Rb。转化重组质粒的E.coli 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大小为22.6ku,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经Ni2+-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家兔并获得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BBTV编码Rb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ELISA法测定的抗血清效价大于1:250000。用抗血清对感病香蕉和健康香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对感病香蕉有很高特异性,最佳工作浓度为1:1500。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毒 Rb蛋白 原核表达 抗血清 间接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榈象甲Rhynchophorus palmarum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棕榈象甲入侵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分布情况(P1),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风险值为2.6;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风险值为1.64;风险管理难度(P5),风险值为2.33。棕榈象甲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46,符合高风险检疫性害虫条件,对我国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家庭投资理财规划的现状和对策
《热带农业工程 》 2010
摘要:阐述了家庭理财的内涵、关键因素等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的投资理财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家庭理财规划的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橙皮苷酶法改性工艺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橙皮苷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改性橙皮苷的工艺条件。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确定影响橙皮苷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体系pH、温度和加酶量;利用响应面回归分析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反应条件是:温度55℃、pH7、加酶量800U/g;通过验证试验得出转化率为78.03%,与模型预测数值(79.79%)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信度较高;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橙皮苷转化率为79.79%,比已报道(70%)的高。
关键词: 橙皮苷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酶法改性 响应面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该菌危害红毛丹为首次报道。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毛丹灰斑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PDA和C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病原菌在pH 3~11都能生长,pH 4~8生长较好,pH6生长最佳。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以木糖、甘露糖、山梨糖和蔗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不同的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