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0450条记录
不同时期套袋对菠萝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CSCD

摘要:以菠萝品种‘无刺卡因’为试材,分析了不同套袋时间对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以防止日灼的发生,提高果实的外观质量。但是,套袋处理会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含量,导致果实风味品质下降。套袋过早,平均单果重明显减少,而较晚时期的套袋会提高维生素C和总酚的含量,最适宜的套袋时期为谢花后40~60 d。

关键词: 菠萝 套袋 果实 发育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摘要)(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摘要:[目的]荔枝采后果皮褐变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限制了荔枝贸易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寻找影响果皮褐变的主要因素,为阐释果皮褐变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妃子笑果实贮存于温度25℃,相对湿度70%±5%条件下,每8h测定一次果实形态及生理变化。[结果]妃子笑荔枝采后72h内完全褐变,其中,在采后48-64h褐变指数急剧上升,好果率急剧下降。随褐变程度的增加,果实与果皮失水量增加,但果肉含水量变化不大。果皮丙二醛含量、pH值和相对电导率都随褐变加重而增加,而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则下降。果皮POD活性在采后32h上升,然后下降,而PPO活性一直下降。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都呈现先升后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果皮失水是引起果皮褐变的主要原因。主成分聚类分析表明果皮褐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结论]果皮水分状况是影响果皮褐变的主要因素。果皮褐变过程呈现阶段性变化,主要由果皮失水决定。

关键词: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果皮褐变 生理变化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束顶病毒海口分离物Rb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血清制备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CSCD

摘要:应用PCR方法从感染香蕉束顶病毒的香蕉植株幼嫩假茎和叶片总DNA中克隆了Rb(Rb-binding-like protein)基因的编码区,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b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b-Rb。转化重组质粒的E.coli 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大小为22.6ku,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经Ni2+-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家兔并获得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BBTV编码Rb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ELISA法测定的抗血清效价大于1:250000。用抗血清对感病香蕉和健康香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对感病香蕉有很高特异性,最佳工作浓度为1:1500。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毒 Rb蛋白 原核表达 抗血清 间接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酸镧和硝酸铈对菠萝产量品质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菠萝谢花后喷施稀土溶液对菠萝产量品质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mg/L硝酸铈处理效果最好,果实横、纵径分别较对照增加5.08%、10.82%,单果重提高20.13%;Vc含量提高135.81%,糖酸比增加17.75%;SOD活性显著提高,增幅达69.96%,POD活性降低,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菠萝 硝酸镧 硝酸铈 单果重 Vc 糖酸比 SOD PO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榈象甲Rhynchophorus palmarum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摘要: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棕榈象甲入侵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分布情况(P1),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风险值为2.6;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风险值为1.64;风险管理难度(P5),风险值为2.33。棕榈象甲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46,符合高风险检疫性害虫条件,对我国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

关键词: 棕榈象甲 有害生物 风险分析 入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家庭投资理财规划的现状和对策

热带农业工程 2010

摘要:阐述了家庭理财的内涵、关键因素等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的投资理财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家庭理财规划的对策。

关键词: 家庭理财 风险控制 理财规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橙皮苷酶法改性工艺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橙皮苷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改性橙皮苷的工艺条件。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确定影响橙皮苷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体系pH、温度和加酶量;利用响应面回归分析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反应条件是:温度55℃、pH7、加酶量800U/g;通过验证试验得出转化率为78.03%,与模型预测数值(79.79%)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信度较高;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橙皮苷转化率为79.79%,比已报道(70%)的高。

关键词: 橙皮苷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酶法改性 响应面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及其制品中龙葵素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马铃薯及其制品中龙葵素的组成结构、致毒机理、提取方法、检测方法等,旨在为控制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龙葵素 提取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果树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该菌危害红毛丹为首次报道。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毛丹灰斑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PDA和C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病原菌在pH 3~11都能生长,pH 4~8生长较好,pH6生长最佳。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以木糖、甘露糖、山梨糖和蔗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不同的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红毛丹 灰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香蕉园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CSCD

摘要:调查海南23个香蕉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18个土壤因子对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蕉园土壤5~30cm土层可培养微生物的区系组成表现为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应用逐个选入自变数的回归方法,得到3个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再对入选的几个主要土壤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蕉园土壤真菌数量的关键因子是有效Fe,影响蕉园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有效P,而影响蕉园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关键因子是土壤pH值。

关键词: 香蕉园 土壤因子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