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浙江羊体内菲策属吸虫一新种(端盘目:同盘科、腹袋亚科)
《动物分类学报 》 1986
摘要:1975年我们在嘉兴解剖湖羊(Hu-Yang)10头,在瘤胃中发现了一种小型的菲策属Fischoederius Stiles et Goldberger,1910)吸虫,压片染色后进行鉴定,其形态与以往报导的各种菲策吸虫有明显的区别,定为新种。模式标本


少见的前殖吸虫在家鸭体内发现
《中国兽医科技 》 1986
摘要:前殖吸虫寄生于家禽的输卵管、腔上囊和泄殖腔等处。1981~1984年进行家禽寄生虫区系调查时,发现119只家鸭中有25只寄生前殖吸虫,感染率为14.9%,感染强度1~10条,其中以杭州郊区的感染率最高,余杭地区的感染率为29.6%,感染度1~3条。经鉴定:家鸭体内发现中华前殖吸虫、日本前殖吸虫、李氏前殖吸虫、卡氏前殖吸虫、鲁氏前殖吸虫和家鸭前殖吸虫。 (一)中华前殖吸虫(Prosthogonimus sinesis Ku,1941)1981~1983年发现于余杭、余姚、瑞安等县家鸭的输卵管内,余杭的感染率3/15,感染度1~3条。虫体梨形,长度5~10.5毫米,最大宽度3~5毫米,表皮被有长的小刺,小刺的密度从前到后逐渐稀疏,口腹两个吸盘大小相近,口吸盘椭圆形,直径0.66~0.68×0008~1之后,大小0.70~0.84×1.09~1.26毫米。咽0.267国。


浙皮1号不同播种期、播种量施肥水平试验总结
《大麦通讯 》 1986
摘要:浙皮1号是我组近年来新育成的二棱大麦优良品种。目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为了更经济有效地发挥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作用,我们进行了浙皮1号不同播种期、播种量、施肥水平试验,以探索其一般的栽培技术。一、试验设计和方法试验于1982—1983、1983—1984年度在浙江省农科院试验场进行(其中施肥量试验只在1983—1984年度进行一次),两年的前作分别为玉米和甘薯,土壤肥力分别为中等和中上,土壤属粉砂壤土。各试验均采用单


预防农药对蚕桑危害的对策
《陕西蚕业 》 1986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发展,大田种植品种趋向多样化,桑园亦向立体化生产发展,合理的间作亦有不少。为了确保各种产品丰收,必须喷施农药防治作物害虫,而且喷治频率增加,对蚕桑存在污染的危险性更大。为了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产生抗药性的弊端,新农药品种不断增加,特别是砷、汞及有机氯制剂停产禁用后,取而代之的是菊酯类、氨基甲酯类以及原有的有机磷农药。这些农药的特点是对害


不同饲育温度对壮蚕生理及生产效应的研究
《蚕业科学 》 1986
摘要:为了养蚕的规范化,研究了温度对壮蚕的生理及生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是:现行春用种杭7×杭8,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四龄期用70—85°F,五龄期用65—80°F,都能使蚕正常的生长发育,并达到一定产量。但要求稳产、高产,优质为目的的养蚕技术,则四、五龄期的饲育温度,均以75°F为中心最适宜。四龄期不同温度饲育,所造成龄期经过时间长短的差别,通过五龄期有自身发育调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这种差异。补偿作用食桑中大,眠中小。根据不同饲育温度的发育经过时间,用统计分析建立一元曲线回归方程,可以估算出发育经过时间。


冬春养萍的增产效益试验
《浙江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我省传统的冬季绿肥——紫云英,历來以连作晚稻稻田套播,随着迟熟高产晚稻品种的推广和插秧密度的增加,紫云英苗期在稻底生长期延长,光照过弱,对幼苗生长极为不利。水稻收割后,常遇寒流霜冻,死苗严重。冬春雨涝为害和栽培管理上的粗放,近年来绿肥产量普遍较低,一般亩产在1000—1500公斤。早稻的有机肥料不足和青饲料紧缺矛盾随之日益突出。本试验采用冬春两季


用计算机模拟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和降解
《土壤学报 》 1986
摘要:本文应用CALF模式,用计算机模拟杀螨剂NC13292在淤积粘壤土中的移动和降解并与田间的实际测定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仅用吸附系数进行模拟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模拟的农药移动速度往往大于田间实际移动速度。它暗示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可能存在着两个过程。一是农药在土壤固相与土壤水相之间的分配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起主导作用。二是扩散过程。只有在团粒结构或粘性土壤中,特别是对于极性农药,这一过程才相当重要,在应用吸附系数的同时,再引入一个经验扩散比率常数(0.0125/天),则NC13292在该土壤中移动速度的模拟结果与田间实际测定非常接近。


几个籼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1986
摘要:用感稻瘟病品种二九青与4个抗病品种杂交的 F_1、F_2、B_1、F_(?)经4个不同菌系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分别进行人工接种,然后考查其抗性反应。结果表明红脚占、砦糖、Tetep 和74-5461BG 等籼稻品种对 ZBI、ZB15、ZC15、ZC3菌系的抗性均分别由显性抗性基因 Ipi-1、Ipi-2、Ipi-3和 Ipi-4控制,同时这4个抗性基因还存在着紧密的连锁关系。等位性测定也表明4个品种所具有的抗性基因都是各各等位的。
杂交水稻及其亲本三系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同工酶分析
《杂交水稻 》 1986
摘要:近年来,水稻杂种优势与酶体系的关系已有综述报道(李继耕,1980;邓鸿德等,1986), 业已证实,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与酶体系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易琼华等( 1984)的研究,肯定了酯酶同工酶显性互补酶谱可作为水稻杂种优势预测的生化指标之一。但对淀粉酶同工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1984年我们研究生提出了淀粉酶活性作为水稻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指标。本试验通过淀粉酶同工酶分析,进一步验证和探讨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变化规律,以期探明杂交水稻幼苗生长优势与酶活性的关系,并为水稻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积累必要的资料。 一、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杂交组合汕优6号及其亲本三系珍汕97A、珍汕97B和IR26,以常规品种广陆矮4号、农虎6号为对照。 种子在室温(20℃左右)下浸种2天后播于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于30℃± 1℃的培养箱中进行暗培养。以开始浸种时为零天,从浸种后1-12天每天取样测定。每样品取IOO。。胚乳,加提取液(*,ZS一甘氨酸缓冲液, 11H8.3) 1.SUll,研磨成匀浆,经8030转/分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为酶提取液,于一20℃下保存备用。 采用盘状聚丙烯醉胺凝胶电泳。分离胶浓度7%,每管加样列的,室温下硷性系统中进行电泳,电流2.smA/管。淀粉酶显色参照章哲等(1980)的方法,将胶柱浸入l%可溶性淀粉溶液(用0.04M PH7.04酸缓冲浪配制)。在37℃放置30分钟后,用蒸馏水漂洗,再浸入0.005MI。-KI$液中,室温下几分钟负染色显出酶带。 为检定a一淀粉酶,将酶提取液在70℃保温15分钟以钝化8一淀粉酶(Bild。rback1973),然后进行电泳,出现的酶带便为 a一淀粉酶。 二’.结果与分析 (一)萌发过程中胚乳淀粉酶同工酶的变《也 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酶同工酸带逐步出现,数目逐步增加,最终各品种均达到三条酶带,即A、B和C带(图!、2)。它们的迁移率在品种间无差异,三者分别为0.60、0.47和0.20,其中A带最先出现,C带通常最后出现。 从活性上看(图2),A带活性最强,酶带最宽,C带最弱,酶带最窄;但各带均有一个弱一强一弱的变化过程。一般在6—8天各带达最大活性,而后逐步减弱,但直至萌发后12天三条酶带均未消失。这与我们测定淀粉酶活性变化的结果基本一致。 Okamoto等(1978)用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在水稻萌发种子中也分离出三条酶带,亚进行了检定,证明其中有二条(A、B)为a一淀粉酶,一条(C带)为B一淀粉酶。我们在70C处理酶提取液15分钟后的酶谱中发现B带明显消失,仅保留了A、CC条带,表明A、 C为 a一淀粉酶(图 1)。这与Okamoto的淀粉酶同工酶谱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所用的分离方法上的差异所致。 (二)不同品种之间淀粉酶同工酶谱的差异 易琼华等(1984)报道在杂交水稻干种胚中可测出酯酶同工酶的杂交带或互补带,游以此来预测优势的强弱和检验种子的纯度。但淀粉酶同工酶的情形不同,杂交水稻及其三系和对照品种都只有三条一致的酶带。品种间的差异表现在酶活性增强和酶带出现的迟早上。 各品种淀粉酶同工酶活性达到最强的时间稍有差异,汕优6号、珍汕97A、珍汕97B和农虎6号的酶活性均于浸种后第7天左右达到最强IIR26和广陆矮4号分别于第8天和第6天达到最强。 各品种淀粉酶带出现的时间如表1所示。汕优6号和珍汕97A、珍汕97B的A带均在浸种0天即干种于中就可测出IB、C带于浸种后第M大出现,其中珍汕97B的C带于浸种后第4天才出现。IR26和M个对照品种广陆矮4号和农虎6号的A、B、C带分别于浸种后第2、4、5天出现,其中农虎6号的A带较迟,于浸种后第3天出现。从上述结果看,汕优6号的淀粉酶同工酶的表现倾向于其母本不育系和保持系,各带的出现明显早于其它品种。我们曾经的实验表明,汕优6号种子淀粉酶活性在萌发前三天有显著的优势,而后阶段优势便逐渐减少或消失。从本试验结果看,这种优势变化的原因可归因于汕优6号在种于萌发初期淀粉酶同工酸酶带出现早、酶活性强的特点。以后各品种相继均出现了三条酶带,且各带达到最大活性的时间基本相近,萌发后期差异更小。所以后期汕优6号的酶活性优势也就逐步消失。 三、,j’结和讨论 本试验用盘状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技术从杂交水稻汕优6号及其亲本三系等6个品种胚乳组织中分离出淀粉酶同工酶的三种主要组分(八、B、C带),经检验,其中A、C带为a一淀粉酶(图1)。杂交水稻在种于萌发初期淀粉酶同工酶各带出现较早,活性较强,具有明显优势;之后备品种相继出现了三条酶带,立于浸种后第6──8天先后达到最大活性(图2、表卫),优势便不明显,这与杂交水稻的淀粉酶活性于萌发初期(l—3天)优势明显,而在后阶段优势逐渐减弱或消失的结果完全相吻合。杂交水稻种子萌发初期淀粉酶活性强和淀粉酶多型性阶段特异性无疑是杂交水稻幼苗生长优势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 关于禾谷类作物等淀粉型种子的发芽以及淀粉酶的合成位点,早已引起生物学研究中的关注。通常认为水稻干种子中不存在有a一淀粉酶,只有在萌发过程中诱导形成( T。nab。, 197D; L1。。,IOtO等1979) l而日一淀粉酶在干种子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但也只能在萌发过程中通过酶解或非酶解作用而激活(O j。。。。,。O t O等, 198 0)。从本试验结果看,汕优6号、珍汕97八和珍汕97B的A带在浸种0—1天已出现(表1、图2),说明杂交水稻干种于预存有a一淀粉酶。鉴于淀粉酶同工酶测试快速简便而且敏感,因此我们认为浸种后第一大(:一淀粉酶A带的出现及其活性的强弱[IJ试作杂种优势的预测指标之一。另外,杂文水稻淀粉雨同工酶的行为倾向于其母本不育系,所以也可作为不育系的选育指标。至于它的实用性和正确性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杂交水稻及其亲本三系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同工酶分析@杨煜峰$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生理组 @毛华菊$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生理组 @陆定志$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生理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