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影响大白菜离体再生及基因转化的因素研究
《江苏农业研究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以耐热大白菜42 号自交不亲和系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几种因素对大白菜植株再生的影响和农杆菌介导法转CpTI基因的条件。含0.1 m g/LNAA, 1.0~2.0 m g/LCPPU, 5.0~10.0 m g/LAgNO3 的MS培养基较适合于大白菜42 号自交不亲和系的子叶离体培养再生植株。测定了在含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离体培养7 d 后的子叶的内源激素含量,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子叶内源IAA、ABA 含量分别比培养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上下降42.6% 、10.5% , 比培养在生根培养基上下降52.4% 、19.0% ; iPAs 含量、GA1+ 3 含量分别比培养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上上升510.9% 、143.9% ,比培养在生根培养基上上升860.5% 、558.3% 。头孢霉素抑制子叶再生不定芽,而羧苄青霉素则有促进作用。筛选转化体的适宜卡那霉素浓度为5~10 m g/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植物保护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的PDA平板上培养油菜菌核病菌核和菌丝块,观察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适pH值,结果表明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28℃,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8℃,35℃为菌丝的致死温度,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7~8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附植前小鼠胚胎体外培养中外源软脂酸的掺入、分布和氧化(英文)
《江苏农业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体外培养的1细胞期、2细胞期、8细胞期、桑椹期和囊胚期小鼠胚胎从M16培养液中掺入放射性标记软脂酸、合成胚胎脂以及氧化作用分别进行系统试验。结果证明:不同细胞期鼠胚胎在体外培养过程程中均能掺入外源软脂酸;除1细胞期外,其余细胞期胚胎掺入量均较高,2细胞期和桑椹期达到最高水平。软脂酸掺入胚胎脂的组分经薄层层析,分成中性脂和极性脂两大类。不同细胞期掺入胚胎脂的总放射性活度的770%~834%存在于中性脂内,少量(132%~204%)存在于极性脂中,极微量的(29%~42%)发现于非脂类(水溶性)组分中。在标记中性脂类中大约839%~924%放射性分布于甘油酯类中,其中以三酰基甘油酯为主,占中性脂类的644%~783%;在标记极性脂类中,772%~866%放射性存在于各种磷脂中,135%~228%放射性掺入到糖脂类组分中。由外源软脂酸合成的磷脂主要为胆碱磷脂(350%~457%),其次为乙醇胺磷脂(189%~306%)。外源软脂酸掺入胚胎后,除合成的甘油三酯、胆碱磷脂和乙醇胺磷脂数量比较稳定外,其余脂类的合成随不同细胞期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细胞期小鼠胚胎在无糖源和有糖源培养液中均能氧化掺入的外源软脂酸,且从8细胞期至囊胚期显著增加。无糖源培养处理组中软脂酸氧化作用亦为8细胞期至囊胚期显著高于有糖源培养处理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优质小麦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苏省不同麦区的小麦品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发展优质专用型小麦生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徐淮麦区自然生态条件下,通过选用优质良种,辅之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可以生产出品质达到北美硬红冬水平的优质小麦。文章还就优质小麦商品基地建设的规划、实施意见等提出初步构想。
关键词: 小麦,品质,优质,产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概述了大豆抗虫基因及其修饰、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的方法、转基因植株后代抗性表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大豆;杀虫基因;遗传转化;抗虫基因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性遗传及其利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性(BSL)进行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可在水稻杂交后代中稳定遗传。本文还探讨了BSL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三唑类复配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调节及其机理
《江苏农业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三唑类复配剂秧苗健壮灵浸种,能有效控制水稻秧苗的伸长生长,促进分蘖发生,降低苗高,增加分蘖,使秧苗忍耐干旱和低温的能力显著增强。秧苗健壮灵浸种之后,秧苗体内GAs和IAA含量显著降低,平均比对照(清水浸种)降低58.7%和55.4%;ABA和iPAs含量明显增加,平均比对照增加32.2%和35.4%,这是秧苗健壮灵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主要机理。秧苗健壮灵浸种能明显减缓干旱和低温胁迫过程中SOD、CAT活性的下降和MDA的积累,促进ABA含量的增加,这是秧苗健壮灵增强水稻秧苗抗逆能力的主要生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蕾铃发育与产量形成的模拟模型
《江苏农业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棉花生理与生态因子关系为基础,在借鉴“水稻钟”模型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棉花蕾铃动态、铃重和棉花产量的模拟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棉铃承载量与果枝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成铃误差为每株0.4个,籽棉产量误差为337.1kg·hm-2(相对平均误差为3.89%)。
关键词: 棉花;蕾铃发育;产量形成;模拟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