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纬度花生叶部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系统研究高纬度地区花生叶部病害防治技术。[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泉花551花生品种为材料,选取12种杀菌剂,以清水和多菌灵作对照,研究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13种杀菌剂对叶斑病均有防治效果,其中百泰、阿米妙收、凯润和外尔(用药量:750.0 m L/hm2、187.5 m L/hm2、300.0 m L/hm2和375.0 m L/hm2)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较多菌灵提高49.27、35.73、32.22和26.00个百分点;其产量均在5250.00 kg/hm2以上,分别较清水增产15.63%、11.84%、10.44%和16.82%,较多菌灵增产13.79%、10.07%、8.69%和14.96%,且安全性高。[结论]为高纬度地区花生叶部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玉米定向栽植模式下冠层结构及光能分布特征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栽植模式下玉米冠层光能利用情况的差异和定向栽植方式的增产机理,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吉单50为试验材料,设置定向播种、随机播种、定向移栽、随机移栽4种栽植模式,测定其玉米冠层结构参数、群体内不同高度不同时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吐丝期最大冠层形成时两个品种叶片垂直分布比例存在差异,且不随栽植方式改变而改变。其中,上午时段(10:00~10:15)定向播种和定向移栽的群体有效光能截获率分别比随机种植模式增加10.60和23.50个百分点,但定向种植模式玉米群体的中部光合有效辐射下降快,而群体底部可保证一定的透光率;在机械许可的情况下,定向栽植能够建立合理冠层结构,有效利用光能,为高产栽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不同化控调节剂对杂交大豆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调控效应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化控调节剂对杂交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以杂交大豆2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选用7种化控调节剂,在初花期进行喷施,分析不同调节剂对杂交大豆生理和农艺性状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玉米矮吨及玉黄金均使杂交大豆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达5.2%~11.3%;其中,多效唑和烯效唑增产效果最好,其次为矮壮素、玉米矮吨、玉黄金,而缩节胺和乙烯利增产不显著。施用增产的调节剂可显著增加杂交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降低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株高,增加茎粗、分枝数、单株荚重、单株粒重,但对节数和百粒重影响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叶面喷施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玉米矮吨、玉黄金等化控调节剂,可以提高杂交大豆叶片生理机能,均衡冠层发育,优化株型,进一步提高产量。


吉林省不同类型土壤磷肥效应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对吉林省东、中、西部不同类型土壤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其中东部地区为y=-0.2830x2+47.632x+9097.4,R2=0.9509;中部地区为y=-0.1997x2+26.881x+9172.3,R2=0.9573;西部地区为y=-0.2202x2+38.357x+7341.5,R2=0.9549。结合当年玉米价格和肥料投入,得出吉林省东、中、西部最高产量磷肥用量和最佳经济产量磷肥用量分别为84.2 kg/hm2、67.3 kg/hm2、87.1kg/hm2和80.1 kg/hm2、61.6 kg/hm2、81.9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最佳经济产量磷肥用量和最高产量磷肥用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植物激素、维生素引发老化玉米种子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经过人工老化处理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通过0.1g/L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的引发处理,最终探讨引发作用对老化玉米种子的发芽率、苗高、苗鲜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子引发处理对老化玉米种子的发芽率、苗高和苗鲜重的影响不同。其中经赤霉素引发处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发芽率和苗高的正向效应较显著,发芽率分别提高34.15%和29.59%,苗高分别提高29.24%和43.59%;生长素和维生素C引发处理对苗高和苗鲜重的正向效应较显著,生长素使苗高分别提高27.90%和54.65%,使苗鲜重分别提高31.84%和62.18%,维生素C使苗高分别提高30.78%和33.19%,使苗鲜重分别提高58.49%和56.54%;维生素B_6引发处理虽对苗高和苗鲜重方面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明显;2,4-D、萘乙酸、6-苄基腺嘌呤、维生素B_3、维生素B_1等引发处理对发芽率、苗高和苗鲜重均产生负向作用。


分蘖期低温胁迫对东北水稻主栽品种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4个东北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水稻分蘖期低温胁迫条件,研究低温胁迫对东北水稻主栽品种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光合特性方面,低温胁迫下不同耐冷性水稻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Tr)、蒸腾速率(Gs)均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表现为低抗品种>中抗品种>高抗品种,而胞间CO2浓度(Ci)则有所上升;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方面,低温胁迫下不同耐冷性水稻品种每公顷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其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表现为每公顷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尤对低抗品种影响明显。


梨枝条皮孔与抗寒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梨资源材料抗寒性快速鉴定技术方法,结合多年梨品种抗寒性评价,以9个不同抗寒性水平的梨品种(类型)为试材,研究枝条皮孔与其抗寒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梨枝条中部粗细均匀处3个节间皮孔面积百分比与梨抗寒性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因此,该值可能作为反映梨抗寒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结合梨抗寒性田间调查和分级,我们将皮孔面积百分比值作为划分阈值,其中皮孔面积百分比值≤1.5%的梨为抗寒性极强类型,介于1.5%~2.5%为抗寒性强类型,介于2.5%~3.5%为抗寒类型,≥3.5%的梨为抗寒性相对弱类型。


中国特色的玉米商业育种体系构建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商业育种理念是将公司的整个研发体系视为一条或多条生产流水线,将功能联系密切的研发过程集中起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研发管理模块,实现研发流水线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从而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为公司获得市场份额和赚取利润提供基础。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一套功能健全的育种技术体系能够确保研发流水线的顺利实施。综述玉米商业育种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体系基础上,结合中国种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玉米商业育种体系,即集中有限的资金建立面向全社会的、高起点大规模的研发和服务平台,实现中国种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吉林省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与亚洲玉米螟化性相关性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TS序列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49株寄生亚洲玉米螟的球孢白僵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ITS序列分析表明,各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关。分别根据9个采集地,以及寄主化性类型划分供试菌株类群,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类群中榆树地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双辽地区最低;双辽和通化地区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梨树和通化地区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根据寄主化性类型划分类群得出一代玉米螟分离菌株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一代兼二代区最低;一代兼二代区菌株遗传分化系数最高,而一代区和二代区的遗传距离最大。由此可见,吉林省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的异质性较强,遗传多样性同地理位置无关,与寄主化性类型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遗传多样性 亚洲玉米螟 化性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