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增效磷对农药混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比值研究
《江苏农学院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增效磷与氰戊菊酯、敌敌畏混用对褐稻虱和菜蚜的增效作用以及对其他几种害虫的增效比值结果表明,混剂对褐稻虱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13.85mg/kg,比单剂氰戊菊酯、敌敌畏和增效磷的触杀毒力分别高6.35倍、2.56倍和1.86倍,共毒系数为239.75,大于200有明显增效作用。混剂对菜蚜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1.10mg/kg,比单剂氰戊菊酯、敌敌畏和增效磷的触杀毒力分别高0.5倍、4.2倍和32.5倍,共毒系数为271.35,亦有明显增效作用。加有增效磷的混剂对棉蚜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30.99mg/kg,比不加增效磷混剂的增效比值高1.7倍;对棉红叶螨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46.57mg/kg,增效比值为1.7倍;对玉米螟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116.50mg/kg,增效比值为2.0倍;对粘虫处理24h的触杀毒力LC50值为24.81mg/kg,增效比值为1.3倍。
关键词: 农药;增效剂;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紫色花丝花柱和茸毛性状纯系的选育初报
《中国蔬菜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辣椒紫色花丝花柱和茸毛性状纯系的选育初报刘金兵孙洁波赵华仑丁犁平钱芝龙(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14)笔者从伏地尖辣椒中发现了显性紫色花丝花柱和茸毛性状的变异株,育成辣椒新品系伏M。1选育过程笔者1993年从湖南引进的辣椒原始材料伏地尖中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冠大白菜的选育
《中国蔬菜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双冠大白菜是利用耐热大白菜Hybrid62#和中熟秋大白菜山东4号分离后代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材料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生长期60~63天,抗病毒病和霜霉病,耐软腐病。平均每667m2产净菜3500kg。叶球为矮桩头球形。球叶色白,品质优良,商品性好。该品种已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云南、贵州、河南等地推广种植。
关键词: 大白菜,双冠,一代杂种,耐热性,早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棉良种繁育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转基因抗虫棉良种繁育技术刘桂玲黄骏麒朱绍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转基因抗虫(棉铃虫)棉的育成,使我国棉花抗虫育种实用技术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从节工、省本及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看,抗虫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巩固与不断完善新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籼南京15号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中籼南京15号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仲维功陈志德李传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南京15号(原名南京32020)是我所新近育成的高产、抗病、早熟中籼稻新品种。1选育经过1989年正季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育成的特青作母本,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修剪方式对切花月季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苏林业科技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切花月季的修剪方法不同。花的产量、质量和开花期也不同,所留开花枝部位高,开花早,部位低,开花迟,产量以留两根1级主枝,每主枝留两根2级主枝,每2级主枝留3个芽的修剪方法最高,花质量以留两根1级主枝,每主枝留4个芽的修剪方法为最好。
关键词: 月季,修剪,花期,切花产量,切花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C标记秸秆碳素在淹水土壤中的转化与平衡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密闭培养法,于30℃恒温箱中对14C标记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在淹水红壤及变性土中14C与12C间的转化与平衡进行了示踪研究。培养期为112天。结果表明:秸秆碳和土壤原有碳的分解以前期为快(尤其是淹水后3~7天),以后逐渐减慢,至112天时,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达54.20%~55.40%,分解速率常数为6.69×10-3d-1~7.06×10-3d-1,半衰期为98~104天。不同秸秆碳在不同土壤中的分解差异不大,显示土壤类型和秸秆种类对秸秆的分解状况影响不明显。土壤原有碳矿化特征表明变性土中12CO2释放量始终大于红壤,虽然加秸秆处理土壤中存在着微弱的正激发和负激发(激发率小于5%),但这些处理都出现了秸秆碳的净积累。至112天时,土壤原有碳仅分解6.76%~8.33%,分解速率常数为(5.88~7.37)×10-4d-1,半衰期为2.58~3.23年。
关键词: ~(14)C标记秸秆;淹水土壤;碳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油桃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表现
《中国果树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6个油桃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表现周建涛郭洪赵密珍俞明亮马瑞娟汤秀莲(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南京210014)油桃以果实光滑鲜艳,风味浓郁,食用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的油桃栽培正方兴未艾。油桃在我国自古有之,现在西北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防治稻飞虱等害虫的毒理和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7年系统研究了吡虫啉防治稻飞虱、多种作物蚜虫、稻象甲、稻瘿蚊、梨木虱、柑桔潜叶蛾等30余种重要害虫及7种病毒病的毒理、应用策略和技术,在19个省(市、区)示范应用339.2万hm2,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6.94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31,降低我国防治稻飞虱、蚜虫等用药量的80%~95%,并取得从毒理到应用技术多方面的创新。揭示了吡虫啉作用动力学过程中独特的正反馈机制,与害虫中枢神经受体低能态高度竞争性结合的热力学机制,显著的正温效关系,对家蚕无薰蒸毒性以及在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等。首创吡虫啉低量使用技术,为国外推荐量的1/10~1/6,发现其高效防治稻瘿蚊、二化螟、小猿叶虫、梨木虱、恶苗病等,发展吡虫啉应急防治稻飞虱高龄种群、种子处理综合防治水稻前中期多种病虫害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吡虫啉;毒理;应用技术;害虫;病毒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