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灌漠土春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研究了牛粪、沼渣、污泥、鸡粪、菌渣和猪粪6种有机物料施用对灌漠土春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考察6种有机废弃物农用的可行性。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分别将6种有机物料与70%常量化肥配合施用,共设置了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6种有机物料与70%常量化肥配合施用均能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施用常量化肥的处理相比,菌渣、污泥和鸡粪处理能提高春小麦的氮素利用率;菌渣、沼渣和污泥处理能提高春小麦的磷素利用率。菌渣和污泥处理的钾素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有机物料的处理,分别达到了97.47%和94.75%。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均能显著提高灌漠土的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不显著,对速效养分含量则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4-8抗条锈遗传分析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以用于植物品种改良及种质创制。本研究以陇春21号、宁春4号和花培9355三个不同基因型材料为供试材料,取其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继代愈伤组织培养6个月后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这些无性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筛选,从R5中筛选出了12份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材料。同时,为明确体细胞无性系4-8的抗条锈性的遗传基础,对试验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具有较好的抗条锈特性,尤其对当前甘肃省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3号(CY33)表现免疫;且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系对条中33号的抗性基因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这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锈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紧凑株型春小麦新品系在河西灌区的产量潜力
《灌溉排水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冬性矮败小麦轮选群体为基础,分析轮回选择育成株型紧凑的春小麦新品系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多点品比试验中,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10 113.0、10 759.5、10 527.0kg/hm2,较宁春4号(对照)分别极显著增产11.4%、18.5%、15.9%。播种量900万粒/hm2时,陇春1032产量最高,达到11 091.0kg/hm2;播种量825万粒/hm2时,粗秆大穗大叶品种陇春30号产量最高,为10 552.5kg/hm2。以提高成穗数为目标,选育株型紧凑且适宜密植的春小麦品种,可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小麦单产。


主要胡麻品种抗旱相关指标分析及综合评价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国内胡麻品种抗旱性及其鉴定指标与综合评价方法,为抗旱育种及参试品种在适应区域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15份主要胡麻栽培品种为材料,设自然降雨和正常灌水处理,考查7个农艺性状、8个生理指标及产量指标,采用产量抗旱系数、综合抗旱系数、加权抗旱系数、隶属函数、抗旱性量度值、灰色关联度分析等相结合方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抗旱型划分和评价指标筛选。结果表明:被考查性状、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及关联程度各异,所得D值与Y值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DC及WDC值分别于D值和Y值间的相关性相对较低,据D值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可较好的反映品种的选育条件及适应地区。说明采用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以D值进行胡麻抗旱性综合评价、预测、抗旱型划分、评价指标筛选是适宜且准确的,能较好地反映和揭示指标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及各品种抗旱性、抗旱特点及应用区域。本研究对提高胡麻抗旱性鉴定,抗旱育种及其科学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抗旱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胡麻 农艺性状 生理生化指标 抗旱性综合评价 隶属函数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两个苹果品种不同枝类叶营养含量年周期变化及营养诊断方法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瓦里短枝和长富2号两个品种不同枝条类型叶片取样,测定分析了苹果树不同生育阶段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特征,为营养诊断采集标准叶样和指导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时期、不同枝类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差异很大,以新梢停止生长期的各类枝条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最为接近。在年周期中,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从小到大顺序为营养枝<中枝<长枝<短枝<叶丛枝。常量营养元素含量周年变化幅度小于微量元素,氮含量变幅最小,锰变幅最大。品种间除硼元素含量变化有差异外,其它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趋势相近或相同。随树体生育进程,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为氮、磷、铜含量呈降低趋势;钾、锌、铁、硼含量呈波动状态;钙、镁含量至新梢停止生长期最高,且枝条长度越小,含量越高;锰含量变化近似"正态分布"。苹果新梢停止生长期是叶片养分最稳定时期,营养枝是叶最佳采样枝类。


甘肃沿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成因
《干旱区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沿黄灌区在甘肃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盐碱荒地的开发利用、次生盐渍化防治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甘肃沿黄灌区耕地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与分布、土壤pH及地下水矿化度等特征,及盐碱地形成的气候、地形、土壤母质、人为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条改良措施与建议:①实行盐碱地分区治理;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强化盐碱地生物治理;④建全节水农业体系;⑤加强水盐运移动态监测,建立预警评价体系。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覆盖种植方式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有利于玉米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N、P、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与全膜双垄沟播相比,半膜覆盖和裸地种植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减产8.5%~17.6%和61.1%~95.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5%~15.1%和52.8%~60.2%;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60 kg·hm-2时,F1N1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研究表明,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