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抑制消减杂交在热带作物研究中的应用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08
摘要:介绍了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在热带作物发育、逆境胁迫或人为诱导条件下不同组织中差异基因表达和突变等研究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热带作物 抑制消减杂交(SSH) 差异表达


海洋真菌095407的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2008 CSCD
摘要:目的对海洋真菌095407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活性。结果从095407号真菌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基-1,2-苯二酚(1)、decarboxydihydrocitrinone(2)、甘露醇(3)、刺芒柄花素(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植物NAC转录因子
《生物技术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生命过程依赖众多转录因子去调控基因的表达。NAC类蛋白是近十多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特有的、数量较多的转录因子家族。研究发现,拥有一个介导DNA结合的特有的N末端新转录因子折叠结构域和一个具有高度多样性的C端转录功能区是这类转录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NAC转录因子不仅普遍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包括茎顶端分生组织、花器官的发育、侧根的形成、细胞次生壁的形成以及叶片衰老等,还参与了胁迫应答、激素调控以及诱导寄主对病原菌侵染产生抗性等过程。本文综述了植物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以及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中华稻蝗对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CSCD
摘要: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中华稻蝗6龄若虫和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嗅觉和行为反应。EAG反应结果表明,中华稻蝗成虫对9种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反应值均低于6龄若虫,其中对顺-3-己烯-1-醇的EAG反应值6龄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对香叶醇的EAG反应6龄雌性若虫显著高于成虫及雄性若虫。1-戊醇可引发中华稻蝗雌、雄6龄若虫间显著的EAG反应差异,雌、雄成虫对9种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表现一致。行为测定结果表明,除6龄雄虫外,中华稻蝗其他各虫态对反-2-己烯醛和乙酸顺-3-己烯酯2种化合物均表现出显著的行为趋性。中华稻蝗对香叶醇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相一致。对水稻、稗草和马唐3种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雌性成虫和雌性6龄若虫对马唐存在显著的行为趋向性,而所有试虫对水稻和稗草却表现出随机选择效应。因此,香叶醇很有可能会在中华稻蝗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可能会影响中华稻蝗雌虫的生长发育及产卵行为。


海南省农业竞争力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省20年来,海南省的农业经济效益逐年提升,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选取18个指标,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计算出农业竞争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将各个指标与农业竞争力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提出4个与农业竞争力高度相关的指标分析海南省农业滞后的原因,并为提高海南省农业竞争力提出若干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