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洲盐化潮土区典型缺锌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锌形态差异
《甘肃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以绿洲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6叶期典型缺锌玉米及其相邻正常玉米根际、非根际土壤和植株样品,研究了不同类别土壤锌形态特征和不同类型植株含锌量、 吸锌量及土壤锌素从根系向地上部转运的差异及植株含锌量、 吸锌量及土壤锌素转运率与各形态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绿洲盐化潮土全锌含量平均为97.12 mg/kg,缺锌植株与正常植株、 根际土壤与非根际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为0.60 mg/kg,高于北方石灰性土壤缺锌临界值(0.50 mg/kg),缺锌植株根际土壤有效锌含量比正常植株根际土壤低42.70%,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残留矿物态是绿洲盐化潮土最主要的锌形态,占全锌含量的79.43%;其次是晶形铁结合态、 无定形铁结合态和松结有机态.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态、 松结有机态、 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均为根际土壤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正常植株显著高于缺锌植株.缺锌玉米茎叶含锌量只有14.64 mg/kg,低于玉米缺锌临界值(20 mg/kg),比正常植株低52.30%,吸锌量比正常植株低66.52%,锌素转运率比正常植株低将近10百分点,这是绿洲盐化潮土上玉米缺锌的一个重要机制.玉米茎叶含锌量与Ex-Zn、CAB-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叶吸锌量与WBO-Zn、OxMn-Zn、DTPA-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OFe-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锌素转运率与DTPA-Zn、CAB-Zn、WBO-Zn、OxMn-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AOFe-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不同色彩棉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以抗旱性不同的白棉、 棕棉和绿棉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亏缺灌溉条件下花铃期棉花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提高了棉花叶片的POD和CAT酶活性,降低了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使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大,叶绿素含量、 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存在差异.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棕色棉BC05-07-18-2抗旱性最强,绿色棉G3-6抗旱性最弱.不灌溉条件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可作为棉花抗旱鉴定的重要指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参考指标.灌水一半条件下,叶片相对电导率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可作为棉花抗旱鉴定的重要指标,CAT活性、 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可作为抗旱鉴定的参考指标.棉花品种的抗旱系数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与细胞膜透性呈显著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与秸秆覆盖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期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贮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大,拔节后差异变小;而返青至成熟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30~150 cm土层贮水量均大于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立茬处理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增产6.98%~24.32%、15.65%~30.59%,较秸秆翻压处理分别增产2.94%~4.25%、8.01%~11.29%.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和免耕秸秆立茬这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适宜在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冬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水分 绿洲灌区 免耕 秸秆覆盖 保护性耕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新品种陇藜2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陇藜2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采用系统育种结合栽培驯化的方法选育而成的粮饲兼用型藜麦新品种.在2014—2015年的多点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2698.5 kg/hm2,较对照品种JLLM增产6.7%.该品种生育期152~160 d,株高196.2~243.5 cm.籽粒白色,圆形药片状,直径约1.6~2.4 mm,千粒重2.9~3.3 g.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65.10 g/kg、粗脂肪(干基)52.00 g/kg、 粗灰分(干基)34.17 g/kg、 赖氨酸(干基)7.00 g/kg、 全磷(干基)5.62 g/kg.具有丰产、 抗逆、 活秆成熟、 生物产量大等特性,适宜在甘肃、 山西、 河北、 内蒙古、 新疆、 四川、 贵州、 吉林及青海东部等冷凉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方式对直播当归药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中兽医医药杂志 》 2020
摘要: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的直播种植方式,旨在为产区当归直播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丸粒化种子覆膜精量穴播和种子带膜侧种植两种方式,以传统种苗移栽为对照,对其田间保苗率、早期抽薹率、药材根形态及鲜产量和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膜侧直播的当归出苗率和保苗率均为90%以上,田间抽薹率为零;直播当归芦头茎粗较传统种植模式分别低17.84%和28.65%,单根鲜重也低于传统方式种植的当归,但直播药材鲜产量高于传统移栽方式;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标准要求,且与传统种苗移栽模式种植的药材基本一致.说明采用种子带膜侧直播种植不仅解决了直播田间保苗率低和抽薹难题,还保证了当归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双垄沟播与施钾量对半干旱区油葵籽仁 品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以陇葵杂3号为试材,在年均降水量415 mm的半干旱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与施钾对旱地油用向日葵籽仁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露地油葵籽仁粗脂肪、 油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5.4、13.6 g/kg,亚麻酸含量显著提高了16.7%.施钾对油葵籽仁粗脂肪、 油酸、 亚麻酸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以施钾量为120 kg/hm2时最好,较不施钾油葵籽仁粗脂肪、 油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9.5、10.6 g/kg,亚麻酸含量显著提高22.2%.综合考虑油葵籽仁粗脂肪及脂肪酸组分油酸、 亚麻酸等因素,全膜双垄沟播和施钾可显著改善旱地油葵籽仁品质,以施钾量以120 kg/hm2的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复混肥在河西灌区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甘肃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底肥为颗粒,N-P2O5-K2O=14-12-4,总养分≥30%,有机质≥15%,水分≤12%,pH 5.5~8.0;追肥N-P2O5-K2O=22-4-4,其他同底肥)施肥量达到150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为7313 kg/hm2,较习惯施肥增产5.8%;净产值8288.6元/hm2,较习惯施肥增收747.6 kg/hm2,建议当地小麦生产的基肥施肥量为1200 kg/hm2,追肥为30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