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枯草芽孢杆菌CAB-1抑菌蛋白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AB-1所产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显著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73.33%和76.85%;EC50分别为175μg.mL-1和125μg.mL-1。利用曲利苯兰染色法检测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菌Sphacrotheca fuligine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有效降低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及萌发的芽管个数,造成菌丝顶端畸形膨大呈球状并减少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3 d后,对照的孢子萌发率为36.98%,而经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仅为4.8%;接菌7 d后对照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7个,多数5~6个;而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抑菌蛋白 白粉病菌 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及其对不同药剂的交互抗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122株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紫外诱导的15个抗咯菌腈突变菌株及其3个敏感亲本菌株对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田间马铃薯早疫病菌群体对咯菌腈保持高度敏感,122株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EC50值在0.0025~0.0857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404±0.0171μg/mL,相差34.87倍,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此外,咯菌腈与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而与异菌脲和腐霉利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关系。在田间药效试验中,50%咯菌腈WP施药量为105、115 g/hm2时,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达8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药剂80%代森锰锌WP 1350g/hm2和25%丙环唑EC 37.5g/hm2的防效。表明咯菌腈可作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替代药剂用于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关键词: 马铃薯早疫病菌 咯菌腈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不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对15株白僵菌菌株的ITS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并对这些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单芽管平均长度和长芽管平均长度等多项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变化范围在11.91%~96.03%;单芽管平均长度和双芽管平均长度分别为6.28~21.43μm和10.338~19.902μm;各菌株间孢子萌发率差异很大,变化范围22.09%~86.32%。对菌株的培养特性(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和菌落生长速率)与孢子萌发特性(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芽管总平均长度和芽管整齐度)这两个主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两性状集团总体相关不显著(P=0.341),而孢子萌发率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相关显著,菌落生长速率与芽管总平均长度呈显著相关。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培养特征 孢子萌发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简化栽培技术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 CSCD

摘要: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新技术,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夏谷区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为评价这种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综合效益,通过构建谷子品种优属度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分析方法对实地调查对象河北武安、河南洛阳的示范情况进行多因素综合指标评价。该技术特有的化学除草、间苗带来的省工省力等优越性得到农户的青睐,这也导致其化肥使用费用增多;另外,简化栽培技术品种效益超过了玉米的效益,虽然在产量和农民种植意愿上没有玉米突出,但综合评价指标值超过玉米。

关键词: 谷子 简化栽培技术 熵权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河北潮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冲积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1992~2009年)为基础,分析了长期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土壤钾含量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小麦、玉米17年平均产量均表现为NPKSt>NPK>NPSt>NP,其中,小麦、玉米NPKSt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9.37%和19.23%,NPK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6.32%和18.25%;NPSt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2.76%和9.60%;长期定位施肥下,各处理耕层土壤(0—20 cm)各施钾肥的处理其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与NP处理差异极显著,且表现为NPKSt>NPK>NPSt>NP;各处理下层土壤(20—40 cm)的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从钾素平衡看,NP处理钾素表观年盈亏量为-170.0 kg/hm2,土壤钾严重亏缺;NPSt处理实际平衡盈亏率-58.4%,表观年盈亏量为-150.6 kg/hm2;NPK处理钾素表观年盈亏量-3.1 kg/hm2,盈亏率-1.0%,基本接近平衡;NPKSt处理实际平衡盈亏率36.8%,表观年盈亏量为111.4 kg/hm2。试验结果说明,在潮土区,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或秸秆还田不仅能持续提高小麦、玉米的高产、稳产生产能力,而且对保持农田土壤钾素平衡、有效改善耕层土壤钾素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潮土 作物产量 土壤钾素状况

不同覆膜方式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3种不同覆膜方式即黑膜、透明膜及不覆膜对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孔隙度、甘薯地上部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覆膜方式。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在覆膜与不覆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覆膜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气,同时还可以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为甘薯膨大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相对于透明膜而言,覆黑膜可以将地温控制在更能适宜甘薯膨大的范围之内,抑制膜下的杂草生长。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黑膜>透明膜>无膜。可见,在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覆膜可以提高产量,并且覆黑膜比覆透明膜的效果更好,应当在甘薯栽培中推广黑膜覆盖技术。

关键词: 甘薯 黑膜 体积质量 孔隙度 地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桃新品种‘脆保’

园艺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脆保’桃是从‘大久保’桃自然实生后代中选出的中熟新品种。果实发育期105d。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大小整齐,平均单果质量268g;果实表面鲜红,着色度95%以上;果肉白色,具红色素,肉质脆,硬溶质,离核;风味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12.6%,可滴定酸0.24%;果实硬度8.5kg.cm-2,耐贮运。自花结实,丰产。

关键词: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点委夜蛾卵巢发育分级及在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室内饲养的二点委夜蛾Athelis lepigone(Moschler)雌成虫分时段进行解剖,观察其卵巢的结构及发育进程。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具有1对卵巢,各由4个卵巢小管组成。发育进程可分为5个阶段:透明期、卵黄沉积期、成熟待产期、产卵盛期和产卵末期。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1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田间卵巢发育的监测结果显示,Ⅰ级卵巢在整个发生期所占比例较高,Ⅳ级卵巢所占比例较低,推测其下一代幼虫的发生量将较低,并与田间调查结果吻合,因此卵巢解剖分级法可以用于二点委夜蛾的预测预报工作。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卵巢发育 分级 预测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量对华北平原作物产量及土体硝态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8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8个周期后,0~200 cm土体中各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变化规律为N575>N400>N225>N0,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各施氮量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在60~80 cm降到最低。各施氮量处理在80~200 cm土壤硝态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一土层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硝态氮的差异明显增大。经过8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后,N575处理10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总累积量的比例提高15.18%。通过对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用数学模型模拟,发现二者符合线性关系,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回归方程为y=1.34x+75.58(R2=0.84**)。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考虑,全年的适宜施氮量为400kg/hm2。综合考虑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与作物产量的影响,提出华北平原区小麦-玉米轮作周期中总施氮量应控制在225~400 kg/hm2之间,基本上能控制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失,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向地下水淋失的风险。

关键词: 施氮量 作物 硝态氮 分布 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白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敏感性及其交互抗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小麦生产[1]。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4级左右[2]。目前麦类白粉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嘧啶类、苯并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但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以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