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鸭梨’ב京白梨’杂交后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差异以及相关酶活性研究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鸭梨’ב京白梨’杂交后代果实中分别表现高糖和低糖的个体GT-Y10和DT-Y168为试材,研究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总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和山梨醇含量以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GT-Y10和DT-Y168中果糖含量最高,分别占总糖含量的45.77%和50.98%,山梨醇含量次之,蔗糖含量相对较低。成熟时,GT-Y10的果糖含量显著低于DT-Y168,而蔗糖、葡萄糖、山梨醇乃至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DT-Y168。GT-Y10和DT-Y168蔗糖含量差异主要由SS(合成方向)引起;葡萄糖和果糖的差异主要由于NAD+-SDH和NADP+-SDH活性的差异引起,同时受AI、NI和SS(分解方向)的影响;NAD+-SDH和NADP+-SDH还造成山梨醇含量的差异。


咸水畦灌棉花耐盐性鉴定指标与耐盐特征值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浅层地下咸水,通过5 a的咸水畦灌播前造墒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程度盐分胁迫(1(对照)、2、4、6、8、10 g/L)与棉花生长指标和籽棉产量的响应关系,得出不同矿化度咸水播前造墒条件下棉花的耐盐性鉴定指标及耐盐特征值。结果显示,相对出苗率、相对株高、相对叶面积、相对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相对果枝数、相对成铃数和相对蕾花铃最大值均可以作为棉花的耐盐性鉴定指标,其中相对株高易于观测,盐害指示效果好,因此作为推荐使用耐盐性鉴定指标。同时,灌溉水矿化度控制在5.48 g/L以下时,咸水造墒连续灌溉5 a后,在产量与对照相比不减产。
化肥氮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抗病性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北省高邑县后哨营黄瓜集约化种植区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在菜农基施玉米秸秆30 t/hm2(N、P2O5和K2O携入量分别为208.4、62.8和361.6 kg/hm2)基础上,研究不同化肥氮用量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产量、抗病性及根层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 t/hm2玉米秸秆配施450 kg/hm2化肥N模式的黄瓜产量、经济效益、化肥氮农学利用率达最高,分别为169.74 t/hm2、33.05万元/hm2、39.2 kg/kg;较农民习惯施肥节N 61.4%、节P2O532.2%和节K2O 33.9%,增产34.9%、增收40.8%;本试验条件下,基施秸秆30 t/hm2的基础上,配施化肥N的适宜用量为370~450 kg/hm2;采收期适宜黄瓜产量建成的根层(0~40 cm)土壤硝态氮需求农学阈值为N 105.9 kg/hm2。农民习惯施肥量严重超出黄瓜养分需求量,土壤NPK比例失调,黄瓜抗病能力下降,习惯施肥区较化肥N用量450~750 kg/hm2各处理黄瓜采收期病+死株率增加了39.7~49.2个百分点,而且根层土壤硝态氮出现显著积累并存在淋失风险。
BvGLP1过表达增强了转基因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
《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protein,GLP)是一类含有cupins结构域的糖蛋白,在植物基础抗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人工合成了甜菜GLP基因BvGLP1,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受韧皮部特异表达启动子RSS1P驱动的BvGLP1基因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A20-RSS1P::BvGLP1。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其转入小麦品种扬麦18中,对转基因扬麦18的T0至T3代植株中BvGLP1进行了PCR、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QPCR检测,并对转基因小麦进行根腐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BvGLP1已转入转基因小麦扬麦18,并能在转基因小麦中遗传、转录表达;5个转BvGLP...
不同水氮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0年3~7月,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庄农场研究了不同水氮用量对黄瓜季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不同生育阶段灌水量使黄瓜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8.7%~22.1%,不仅可以满足黄瓜生长发育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而且可以减少用水量30%。不同处理中以节水灌溉+习惯施氮处理(W2N1)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习惯灌水+减量施氮处理(W1N2)最低。全生育期内,土体95 cm深度硝态氮淋失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以初瓜期和盛瓜期相关性系数最高。与农民习惯水氮处理(W1N1)相比,节水减氮处理(W2N2)在节水30%减施氮25%的情况下,可以显著降低黄瓜季土壤硝态氮淋失量,整个生育期降低淋失量35.0%。3年连续试验结果表明,节水减氮处理(W2N2)与习惯水氮处理(W1N1)间黄瓜产量结果差异不显著,说明河北省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目前农民习惯施氮和灌水量有很大的节水节肥空间,根据蔬菜不同生育期需肥量和土壤含水量来合理分配水、氮可取得明显的节水节氮效果。
氯吡嘧磺隆除草活性及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农药室内生物测定法对氯吡嘧磺隆除草活性和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在35 g/hm2(有效成分,余同)下,氯吡嘧磺隆对玉米田常见杂草苍耳、鸭跖草、反枝苋、香附子等的鲜重抑制率均在90%以上,对禾本科杂草无效,且与对照药剂烟嘧磺隆有很大的互补性。氯吡嘧磺隆对23种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差异显著,在140g/hm2下,饲玉7号、五岳18等5个品种较为敏感,株高抑制率均在9.85%以上;金海5号、鲁单981等12个品种敏感性略低,株高抑制率在4.31%~8.29%;郑单958、泰爆1号等6个品种耐药性较高,抑制效果不明显。氯吡嘧磺隆对玉米幼苗主根长抑制率存在较大差异,其IC50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泰爆1号、强盛16、郑单958、农大108、五岳21、鲁单981、中玉9号、金海5号、西星雪中墨、农大0638、甜玉米。氯吡嘧磺隆在玉米与香附子、反枝苋之间的选择系数分别为16.11、13.18,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结果表明氯吡嘧磺隆对部分常见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并对大部分玉米品种安全。


种植密度和留茬高度对高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种植密度和留茬高度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生产性能间的差异性,以国审冀草1、2号高丹草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08-2010年在海河低平原农区连续3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留茬高度对冀草1、2号高丹草株高、茎叶比、群体密度、鲜干比以及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7.5~37.5万株.hm-2)处理下,冀草1、2号高丹草的株高、茎叶比及总草产量无显著差异,而鲜干比和群体密度在相同茬次不同处理间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抽穗期刈割、株高1.5m左右刈割)的留茬高度(5,10,15,20和25cm)处理表明,抽穗期刈割时不同留茬高度下冀草1、2号高丹草各性状值间无显著性变化;而株高在1.5m左右刈割时留茬高度为20cm处理下冀草1、2号高丹草总鲜、干草产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5cm的处理(P<0.05)。综合分析得出,海河低平原农区,抽穗期刈割时,冀草1、2号高丹草的种植密度在7.5~37.5万株.hm-2均可,且不同留茬高度对2茬草的生产性能无显著性影响,而株高1.5m左右刈割时,最佳留茬度应为20cm。


不同测试条件对燕麦孢囊线虫在小麦上产生孢囊数量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对燕麦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基于根系产生的孢囊数量,为优化小麦抗燕麦孢囊线虫鉴定技术,分别测试了土质类型、接种次数、接种密度、接种苗龄对燕麦孢囊线虫在根系形成孢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砂质粘壤土中产生的孢囊数量最高;对于温麦4号品种,分4次接种处理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分1、2、3次接种处理,但依据传统评价标准,各接种次数处理对其抗性鉴定结果相同,均为高感;每株接1 000头二龄幼虫能较好区分不同抗性程度品种的敏感程度。小麦播后3~6d接种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播种时及播后9~15d接种处理。综合上述结果建议在小麦抗孢囊线虫的鉴定中以采用砂质粘壤土、播后3~6d每株1次性接种1 000二龄幼虫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