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朮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朮果不同生态型、不同胚性、不同果形与果色的38份品种和1个近缘种-扁桃朮进行了RAPD分析,19个引物在39份种质中共扩增出22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96条,多态性带的百分率为87.89%,表明品种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基础.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0.755的水平上将38个品种分成3组,该结果与传统上以胚型为依据进行品种类群划分比较吻合.发现了多个与胚性密切相关和1个与果皮颜色密切相关的RAPD标记,并就部分品种的系谱关系、胚性和果皮颜色的遗传进行了探讨.


几种阴生药用植物的产销情况调查——Ⅳ巴戟天的产销情况调查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摘要:对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近10余年来的产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2~3年内,巴戟天的全国社会需求量估计在2 800 t以上,年生产量为2 800~3 000 t,供需已基本平衡。巴戟天的主产区广东省,特别是肇庆地区的高要、德庆两地产量最多。但近年来,当地政府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已限制药农在坡地上种植。目前,坡地上种植的已只挖不种了。估计5~6年后,这一地区巴戟天的产量会有所减少,如无新的发展地区补上,全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海南有发展巴戟天的良好自然环境条件,可考虑作为一新的发展区。


越南椰心叶甲防治工作考察报告
《热带林业 》 2004
摘要:受越南胡志明农林大学的邀请,我省椰心叶甲防治考察团一行4人,于2003年12月26日至2004年1月6日,赴越南进行为期12天的考察活动。考察团由省林业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专家组成。主要内容是考察越南椰心叶甲的防治工作和拟从越南引进椰心叶甲天敌做好准备等。


具有杀虫活性的海洋微生物的筛选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以棉铃虫(H.armigera)为初筛试虫,采用常规浸虫和微型筛选法测定采自中国海域的908株海洋微生物的杀虫活性,获得了14株具有杀虫活性的菌株,进一步测定在初筛中具有高杀虫活性的JAAS01菌株浓缩发酵液对棉铃虫、菜青虫(P.linnaeus)、粘虫(L.separata)、小菜蛾(P.xylostella)和菜缢管蚜(R.pseudobrassicae)的室内杀虫活性。结果表明,JAAS01菌株浓缩发酵液对粘虫的杀虫活性最高,达94 36%,对菜青虫和棉铃虫的杀虫活性中等,而对菜缢管蚜和小菜蛾的杀虫活性较低。研究结果显示,从海洋微生物中可筛选出对农业害虫具有杀虫活性的新型微生物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