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模糊聚类分析在大白菜品质分类上应用
《北方园艺 》 1987
摘要:本文以8个大白菜品种(品系)为材料.根据大白菜15个主要品质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其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初步证明了此种分类方法在实践中是可以应用的。


大豆花叶病毒(SMV)感染大豆品种“Lee”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87
摘要:本文对大豆花叶病毒(SMV—H—16)感染大豆品种“Lee”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证实:用SMV—H—16感染美国大豆品种“Lee”表现症状极轻微,易恢复。其超微结构特征如下:(1)病毒粒体出现于圆柱状和风轮状内含体之后。(2)风轮状内含体从细胞质中逐渐向液泡区伸进。(3)首先在细胞质和液泡膜附近,发现病毒粒体.(4)靠近细胞核处出现一些类似环孔膜板状结构。(5)感染28天后叶片细胞里病毒粒体被束缚在束丝中,附着在液泡膜的内圆面和叶绿体上,此时,风轮状内含体消失。


秸秆直接还田对大豆生产的效应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本文通过秸秆还田对大豆生产效应的机理作了研究和分析,证明秸秆还田有利于大豆生产,可为豆田增加大量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为大豆提供养分和二氧化碳,因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大豆生育条件、促进大豆生育和增加大豆产量的一项有效栽培措施。


温室中γ-射线源微机过程控制系统
《农业网络信息 》 1987
摘要:我们所研制的γ射线温室装置已于1986年8月5日通过国家鉴定.本装置采用微型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监测与操作.运行表明: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均达到了总体技术要求,系统的可靠性较高,稳定性良好.


宝清县大豆亩产200公斤大面积开发研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在1984—1985年于宝清县进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的基础上,1986年在4.8×10~4亩上实现亩产209.4kg,其中1.8×10~4亩达到亩产225kg。这说明,在三江平原上实现大豆大面积高产是可能的。本文阐述了利用合丰25号品种,实现亩产200 kg的土壤、气候、栽培条件和相应的生态、生理、养分指标。


大豆幼胚培养经体细胞胚再生植株
《科学通报 》 1987
摘要: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大豆再生植株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曾有一些报道。均系经愈伤组织—器官分化—再生植株途径成苗。而烟草、小麦、水稻、三叶橡胶、石刁柏、胡萝卜等许多作物,已有报道经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的途径成株。


黑龙江省春小麦抗旱品种主要性状特点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黑龙江省干旱的自然特点是小麦生育前期干旱,生育后期多雨。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模拟黑龙江省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壤水分特点,对不同类型的5个品种进行抗旱性特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特性、是各种性状的综合表现。一般可用抗旱系数的大小表示抗旱性强弱,抗旱类型品种在干旱处理中,其地上部植株表现较高,分蘖力强且成穗率高。小穗着生稀,穗部结构,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千粒重、有效小穗数受干旱影响较轻。抗旱品种的地下部分在干旱处理下,表现为根系长,生育前期报数多、根较重、体积大。植株生长的动态,苗期地上部生长缓慢、地下部伸长快。据此,提出了品种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标志性状。


解决大白菜细胞质不育苗期黄化率研究
《北方园艺 》 1987
摘要:苗期黄化是影响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细胞质不育能否应用于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证明,苗期黄化是能够通过多代回交、转育、选择出接近叶绿素正常含量的保持不育性状的细胞质不育系材料,并认为苗期黄化是受数量性状控制遗传的。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大豆氮磷营养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1983—1985年我们应用同位素示踪方法,对大豆氮磷营养中的一些特点,土壤养分供应和根瘤固氮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三种氮源(肥料氮、土壤氮、根瘤固氮)之间和两种磷源(肥料磷和土壤磷)之间互相制约关系,同时还看出氮营养和磷营养之间的联因效果及氮肥发挥肥效的条件。即在磷肥,钾肥与马粪配合施用基础上,凡增施氮肥的都有增产效果。 大豆的氮素来源以根瘤固氮为主,其次是土壤氮,对所施化肥氮摄取量最少,而且随施氮肥量的增加以及随施肥时间的拖后,植株固氮量也有降低的趋势。 大豆在磷素吸收过程中,对肥料磷和土壤磷的吸收量随大豆的生育都有不断增加,但土壤磷素是大豆的主要磷源,各生育期吸收量都高于肥料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