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改性粉煤灰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化工新型材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吸水树脂是一种良好的吸水保水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粉煤灰(FA)通过碱改性后与丙烯酸(AA)作为主要原料,并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改性FA基高吸水树脂,聚合过程中不通氮气。探讨了反应温度、AA与AMPS的质量比、AA的中和度、MBA的用量、APS的用量、改性FA的添加量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吸水倍率测试、扫描电镜等研究了FA的改性条件和吸水树脂的性质。结果表明,FA改性的最优方法为NH3·H2O∶KOH∶CaO∶FA=2∶1∶1∶3加水混合反应。添加最优改性FA的吸水树脂的制备条件为:合成温度40℃,AA与AMPS质量比为2.12∶4,APS、MBA和改性FA用量分别为单体AA质量的2.45%、3.1%和7%。制备的添加最优改性FA的吸水树脂吸水倍率最大为502g/g,吸盐水倍率为58g/g。

关键词: 粉煤灰 改性 水溶液聚合 高吸水树脂 丙烯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和2,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消解动态

植物保护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除草剂混用组合2,4-滴二甲胺盐+氨氯·二氯能兼防天然草原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和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等多种毒草,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对确保家畜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研究了甘肃省肃南县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和2,4-滴二甲胺盐的残留消解动态,旨在确定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并评价其在土壤和牧草中的残留期长短,为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和2,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3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9、26.7 d和8.6 d,在牧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2、1.8 d和12.0 d, 2,4-滴二甲胺盐在土壤和牧草中均属于易降解除草剂,二氯吡啶酸在土壤和牧草中残留期相对较长,氨氯吡啶酸在土壤中残留期相对长,而在牧草中则属于易降解除草剂。参照3种除草剂在牧草中的残留量和相应除草剂在矮生浆果、蔬菜、小麦、大麦、燕麦和油菜籽中的国内外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评价,在天然草原喷施2,4-滴二甲胺盐+氨氯·二氯防除草原毒草,施药后30~45 d二氯吡啶酸在牧草中的残留量为4.1~2.3 mg/kg,氨氯吡啶酸在0.5 mg/kg以下,2,4-滴二甲胺盐在0.56 mg/kg以下,此期放牧,对牛、羊等家畜安全。

关键词: 二氯吡啶酸 氨氯吡啶酸 2,4-滴二甲胺盐 消解动态 土壤 牧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的谷子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甘肃省中部地区不同谷子品种营养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谷子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筛选营养品质优良的谷子品种,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种植的10个谷子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脂肪、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及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功能营养成分(黄酮、总酚和粗多糖含量)和矿物元素(Zn、Mn、Cu、Fe、Ca、Mg、Se含量)等19个营养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谷子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谷子品种中,除水分含量外,其他18个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介于1.58%~103.46%,说明不同谷子品种单一营养品质指标间的差异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了蛋白质、直链淀粉、粗多糖、镁(Mg)、硒(Se)和锌(Zn)含量可作为评价谷子营养品质的核心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谷子营养品质评价模型,并依据营养品质综合得分获得排名前3位的谷子品种分别为陇谷23(M-8)、陇谷029(M-10)、陇谷032(M-9),与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这3个谷子品种营养品质较好;聚类分析将10个谷子品种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包括M-8和M-9,营养品质表现优异。

关键词: 谷子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耕地日光温室番茄基质栽培灌溉制度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日光温室试验,以两次灌水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4E、0.6E、0.8E、1.0E、1.2E等5个灌水处理,灌水周期为2 d,采用CRITIC法对番茄生长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CRITIC法评价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生长和品质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对生长、品质、产量、IWUE等4个指标赋权,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番茄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番茄株高、植株干质量、叶干质量、果实干质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32.3%、41.8%、66.5%、39.6%;根干质量和根冠比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1.0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小了28.2%和71.6%;CRITIC法对番茄生长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2E>1.0E>0.8E>0.6E>0.4E,1.2E处理生长最优。番茄单果质量、果实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58.8%和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少了82.7%和50.7%;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CRITIC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0E>1.2E>0.8E>0.4E>0.6E,1.0E处理品质最优。灌水量由0.4E增加到1.0E时,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加,1.0E处理产量较0.4E处理增加了66.4%;灌水量由1.0E增加到1.2E时,产量间无显著差异。IWUE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IWUE较0.4E处理减小了28.7%。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E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即灌溉间隔为2 d,灌水量为1.0E可作为甘肃河西走廊非耕地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基质栽培的适宜灌溉制度。

关键词: 温室番茄 灌溉制度 CRITIC法 基质栽培 河西走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灰钙土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2021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旋耕(R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S)四种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研究其对0~40 cm 土层土壤理化学性状、土壤胞外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21年,ST和STS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TS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ST处理,二者显著高于RT和RTS;相对于RT、RTS处理,ST和STS可显著降低20~40 cm 土层土壤容重(BD)和紧实度,以及0~40 cm 土层pH和电导率(EC),且STS降低最显著;STS显著提高了 0~40 cm 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以RTS、ST和STS较高,其中STS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最高,且STS和RTS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墒,20~4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 MBC和MBN,RTS显著提高了 MBN;0~2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RTS和STS均显著提高了 β-1,4-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且STS显著提高了 β-1,4-木糖苷酶(BXYL)活性、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RTS显著提高了 NAG活性,20~4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 BG、BXYL、CBH、NAG、AKP活性,RTS显著提高了BG活性,ST显著提高BXYL活性;相关分析显示,0~40 cm 土层MBC、MBN、SOC、TN、AHN、AP、SWC、BD、EC与各类胞外酶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MBC和SOC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为MBN和pH.综上所述,深松秸秆还田是改善灰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促进玉米增产的最优耕作措施.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条锈基因Yr5、Yr9和Yr18分子标记的特异性评估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r5、Yr9(1B/1R)、Yr18基因的自身性状或连锁性状在中国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运用以Avocet S为背景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对应基因的载体品种,对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Yr18基因的分子标记csLV34、cssfr1~cssfr5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Yr5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AF1/4、D15和20H均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遗传背景材料中的相应抗性基因;Yr18基因分子标记cssfr2能够准确检测Yr18的非载体材料,并检测出Avocet S*6/Yr5、Avocet S*6/Yr24、Avocet S*6/Yr27三个材料具有Yr18的等位变异。这说明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能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Yr18基因的几个分子标记结合使用不仅能够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而且能够识别该位点的等位变异。

关键词: 抗条锈基因 分子标记 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小麦农家种老芒麦分子鉴定及其重要性状评价

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的异质性,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AFLP指纹图谱分析,并对其4个春化基因、1个光周期基因、4个矮秆基因和3个病害兼抗基因的等位变异、面筋强度和色素基因等位变异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 10份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品种的遗传相似度极低/异质性高。(2)全部材料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B3均为隐性等位变异; 6份老芒麦和卷芒和尚头携带显性等位变异Vrn-D1,这些品种春播后抽穗期明显提早,但秋播时未表现早抽穗。仅1个品种(代号5)携带光周期非敏感等位变异Ppd-D1a。Rht-B1、Rht-D1和Rht8矮秆基因位点均携带高秆等位变异; 5个品种在Rht-24位点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且降秆作用不明显,但穗粒数多于高秆等位变异品种。(3)所有材料抗倒性差,仅4份老芒麦品种抗寒性强,其中3份为冬性品种, 1份为春性品种。2份老芒麦品种(代号7和9)和对照卷芒和尚头携带抗性基因Yr18/Lr34/Sr57/Pm38, 3份品种(代号1、4和10)高抗条锈病。(4)面筋强度弱,仅4份品种(代号5、6、7和8)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所有材料携带高黄色素含量和高过氧化物酶活性等位变异。(5)携带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的材料可在甘肃中西部春麦区、嘉陵江上游冬麦区及类似生态区域应用; 5份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的品种可在赤霉病常发区甘肃陇南及长江中下游抗赤霉病育种中应用;携带Yr18/Lr34/Sr57/Pm38和高抗条锈病的品种可在陇南、天水、陇东等条锈病常发区的抗病育种中应用;4份低PPO等位变异品种可在彩色小麦育种中应用。研究结果明确了甘肃省同名不同来源地方品种老芒麦的异质性,评价了其重要性状的优劣,提出了研究品种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 小麦 地方种 老芒麦 AFLP 分子标记检测 异质性 性状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干湿分离的奶牛粪为堆肥材料,分别添加0%、3%、6%和9%磷石膏,采用条垛式堆肥技术进行35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种子发芽指数、碳氮比(C/N值)、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氨气释放速率及氮损失率的变化。【结果】添加3%~9%磷石膏可以将奶牛粪堆肥过程中温度升高至50℃以上的时间缩短3~6 d,最高温度提高1~4℃,并使温度保持在50℃以上的时间延长0~3 d;堆肥产品的pH值降低0.27~0.71,C/N值降低9.57%~16.50%,种子发芽指数提高9.27%~22.17%,硝态氮含量增加7.04%~16.92%;堆肥过程中氨气释放速率降低15.13%~37.87%,总氮损失率降低6.53%~15.36%。磷石膏添加量为6%时,保氮效率最高。【结论】在奶牛粪条垛式堆肥过程中,添加3%~6%磷石膏,不仅可以提高堆料的腐熟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堆肥过程中氨气的释放量。本研究为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磷石膏及优化奶牛粪堆肥技术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奶牛粪 磷石膏 堆肥腐熟 氮素损失率 添加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植物保护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植物病害流行学 空气生物学 病菌孢子捕捉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 病害管理决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以来土壤保持功能与植被关系探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估黄土高原自实施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的土壤保持成效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水土保持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量化2000—2020年的土壤保持量;通过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来反映同一时段内的植被变化状况;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植被、气象和地形因子对土壤保持量的影响。[结果] 2000—2020年黄土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加6.1 t/hm2,且在空间上以中部和东部地区增加较为显著;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年均值为59%,增长速率为7.5×10-3/a;叶面积指数同样增加,年均值为1.94,增长速率为0.041/a。土壤保持量与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但土壤保持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更大,为0.8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坡度、植被和降雨是影响土壤保持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结论]黄土高原自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水土保持量、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均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其中水土保持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关键词: 土壤保持 植被变化 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