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禽粪有机肥对土壤主要养分和微量元素锌累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养殖业产生大量粪便的不合理处置以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现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开展了鸡粪和鸭粪的施用对土壤主要养分和微量元素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鸡粪和鸭粪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Zn含量均趋于明显上升趋势。低量鸡粪、鸭粪有机肥(15 t/hm2)分别与适量化肥配合即能保持小麦季耕层土壤速效养分氮、磷和锌的供应。与不施鸡粪或者鸭粪相比,当鸡粪和鸭粪用量为90 t/hm2和150 t/hm2时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有效Zn含量均显著升高。过量施用禽粪有机肥会造成土壤主要养分氮磷和微量元素锌的明显累积。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有明显提高,适宜有机肥施用量为60~90 t/hm2。

关键词: 禽粪有机肥 土壤 主要养分 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HFW-05油悬剂对天敌昆虫的毒力测定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的生测方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HFW-05油悬剂对四种捕食性天敌和一种寄生性天敌各虫态的毒力。结果表明:该油悬剂在常规用药浓度107孢子/mL时,对四种捕食性天敌卵的孵化基本无毒力,对各龄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也均在17%以下,基本不会对种群数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白僵菌油悬剂在常规用药剂量下和捕食性天敌是可以搭配使用的。相比之下,白僵菌油悬剂对寄生性天敌丽蚜小蜂的毒力却比较大。当油悬剂浓度达到5×106孢子/mL时,对丽蚜小蜂蛹羽化和成蜂存活的影响却非常大,蜂蛹羽化率降至零,成蜂校正死亡率累计达到53.6%,因此,白僵菌油悬剂在使用时需与寄生蜂的释放错开。

关键词: 白僵菌 油悬剂 天敌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质及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省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为母本,高油大豆冀黄13为父本所获得的F9重组自交系的148个株系为试验材料,构建该群体的连锁图谱,并对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底荚高、分枝数、主茎节数、有效荚、无效荚、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共检出15个QTL位点,其中蛋白和油份含量定位在A2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0%,16%,同时发现C2连锁群上聚集了与产量相关的位点。

关键词: 大豆 基因定位 蛋白质 油分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条件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条件,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处理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35℃培养条件下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均能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6~32℃,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9.6%、47.5%和49.5%;适宜pH值为6~9,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9.3%、49.7%、45.3%和47.3%;休眠孢子囊萌发需要光照,在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培养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5.4%和49.6%,高于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30.1%,但是在1 300~14 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休眠孢子萌发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明确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条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玉米褐斑病 休眠孢子囊 温度 光照 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敏感性及对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地区115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的10个抗性突变体及其4个亲本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甲霜灵、嘧菌酯和霜脲氰的敏感性。山东青州、寿光和河北定兴、藁城4地辣椒疫霉菌株均对双炔酰菌胺较敏感,且敏感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抗性水平菌株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炔酰菌胺与其它几类药剂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10个抗性突变体继代培养11代后,8个抗性突变体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2个抗性突变体抗药性不仅能够稳定遗传,且EC50值维持在很高水平,分别为1 429.524μg/mL和6 872.476μg/mL,因此,双炔酰菌胺的连续使用有利于抗药群体的发展。

关键词: 辣椒疫霉菌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 交互抗性 遗传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ADH基因苜蓿T-DNA侧翼序列分析及转化事件特异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鉴别不同的转基因株系,以转BADH基因苜蓿的T0代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方法分离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获得了B127株系的左翼序列和右翼序列,以及B125、B138、B295和B196株系的左翼序列。侧翼序列特征分析表明,有的T-DNA边界序列被删除,有的边界序列被保留,并填充了一段未知来源的核苷酸序列。根据侧翼序列中插入载体序列和紧邻插入序列的基因组序列特征,分别设计PCR扩增的上、下游引物,并对获得的42个转BADH株系分别进行左、右翼序列的扩增,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B106、B125、B138、B157、B158、B289、B295、B305和B127具有相同的扩增条带,B203、B220、B223和B196具有相同的扩增条带,说明这些株系可能仅来源于2个转化事件。本研究建立的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将不同的转化株系区别开来。

关键词: 转基因苜蓿 BADH T-DNA 侧翼序列 事件特异性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戊唑醇禾谷镰孢菌对渗透压敏感性及电导率变化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获取禾谷镰孢菌的抗戊唑醇菌株,探索了抗戊唑醇禾谷镰孢菌的抗药性机制。抗药菌株经转接培养17代后筛选遗传稳定性抗性菌株,利用渗透压法和电导率法测定抗药菌株与亲本菌株之间的生理性差异。所获得的9个抗性菌株,抗性水平最大值为186.03,最小值为34.26。其中,有5个抗性菌株能保持较高的抗性水平。在含2.0%和4.0%的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抗性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要比亲本菌株大,而含相同浓度的KCl培养基中,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菌落生长变化无规律。在不同时间下,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的电导率变化明显,药剂驯化抗性菌株电导率变化比敏感菌株大,经200 min后药剂驯化的抗性菌株比紫外诱导的抗性菌株电导率普遍高。禾谷镰孢菌抗戊唑醇的机制可能与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和短时间内快速排泄杀菌剂有关。

关键词: 戊唑醇 禾谷镰孢菌 渗透压 电导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皮孔的组织结构与苹果枝干轮纹病抗性的关系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冠’、‘礼泉短枝’及苹果砧木的实生后代为试材,对其皮孔组织结构与抗轮纹病菌侵染能力和抗病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试材的抗侵染能力与抗病性基本一致;不同的抗性材料间的皮孔组织结构存在着差异,抗性试材皮孔开裂较晚,封闭层多导致分层明显,补充组织多,栓内层细胞排列紧密,可有效的阻碍轮纹病菌孢子的入侵。感性试材的皮孔组织结构与之相反。

关键词: 轮纹病 皮孔 组织结构 抗侵染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观察的方法,防治技术研究用喷雾和撒颗粒剂两种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底7月初,发生高峰期为7月6-26日,末期为8月10日。成虫有短暂的假死性,白天阳光照射比较强时,喜欢躲藏在玉米心叶内为害,早晚在叶片上为害的习性。用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氯.辛乳油、2.5%功夫菊脂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成虫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7.08%以上;撒5%毒死蜱颗粒剂防效达96.56%,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玉米 褐足角胸叶甲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因素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GUS基因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及在植物体中瞬时表达的特点,对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激素浓度、筛选剂浓度、基因型和农杆菌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诱导阶段6-BA浓度为1.6mg·L-1时诱导效率较高;适宜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 mg·L-1;同时对24个大豆基因型的再生能力和对农杆菌菌株EHA101、LBA4404和EHA105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再生能力最强的基因型为吉林小豆和Maverick,侵染能力最强的农杆菌菌株为EHA101,GUS阳性率为0~41.03%,其次是EHA105,LBA4404侵染效果最差;就受体基因型而言,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GUS阳性率最高。EHA101侵染时,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阳性率分别达40.25%和29.89%;EHA105侵染时,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阳性率分别达33.35%和27.52%,而冀豆15、冀豆17和nf58的阳性率分别为12.47%、10.67%和9.11%。

关键词: 大豆 GUS 菌株 基因型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