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 01与高芥酸品种M 083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主要脂肪酸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和廿碳烯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棕榈酸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小,廿碳烯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并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硬脂酸的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主基因的遗传率为75.00%~92.45%,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油酸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4.38和9.92,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24和-0.44,上位性效应以加加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81.93%~92.68%,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亚油酸及亚麻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以加加上位和显显上位为主。芥酸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12.27和-8.83,显性效应值较小,分别为0.35和1.69,无上位性效应,也无多基因存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92.54%~96.72%。


鸡大肠杆菌(O_(78))1型菌毛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对分离菌株的检测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 2007
摘要:将菌毛化的鸡大肠杆菌国内分离株GL7(O78)灭活后作为免疫原,经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获得3E1、3H1、4A9和5G4共4株能稳定分泌1型菌毛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它们均为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4株单抗均能同鸡大肠杆菌1型菌毛反应,识别分子质量为17~17.5 ku的菌毛蛋白。同时对鸡大肠杆菌表达1型菌毛的分离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同一血清型或不同血清型间的鸡病原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之间存在差异,O血清型不能完全体现菌株间的遗传相关性。


高品质棉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
《江苏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个通过种间杂交后代选育的棉花高品质系(种)与4个抗棉铃虫棉花品种(系),按3×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24个F1组合。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经济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籽、皮棉产量具有一定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差,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铃重F1优势明显,无论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竞争优势均有一定的正向优势,其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效应;结铃数和衣分多表现为负优势,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结铃数无显性效应;h2B和h2N均以衣分最高,分别为74.5%和85.9%,皮棉产量其次,分别为60.2%和70.2%,结铃数最低,均为13.1%;纤维品质性状优势明显,尤以竞争优势表现突出,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


水稻粒重的粒位效应及遗传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07
摘要:选用6个粒重差异较大的粳稻亲本,按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30个杂种F1、2个F2及部分回交组合,研究了同一稻穗不同粒位粒重的变异度和籽粒谷粒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上部籽粒粒重的变异度极显著地小于中、下部;不同粒位粒重的变异度随着粒重的增高而增大,这一特征在下部小穗表现明显,而上、中部小穗,粒重在30g以下时,粒重的变异度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粒位的小穗结实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上、中部明显高于下部。粒重相关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环境对这些性状的影响很小,表明粒重的变异主要受遗传控制。在遗传作用中,基因的加性作用是主要的,因而谷粒性状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杂交后代群体随着世代增加、基因纯合度提高,其平均粒重有下降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