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棉15号与苏棉22号选育的体会与实践
《江西棉花 》 2004
摘要:从苏棉15号和苏棉22号的选育实践,认为棉花育种要注意明确育种目标,正确选配杂交亲本,采用合理的选择方法,在选种中注重株型的选择。


抗病棉在抗虫棉花育种中的地位与作用
《江西棉花 》 2004
摘要:我国棉花抗病育种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先后育成了86-1、中棉所12号、盐棉48等多个抗枯(黄)萎病棉花新品种。随着生态条件的变化与棉花有关的病虫害也有了改变,特别是90年代部分年份大发生的棉铃虫,对棉花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棉铃虫的育种工作得到了重视,引进和育成了33B、99B、中棉所29、鲁研棉15号等品种,对棉铃虫的危害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目前,抗虫棉育种已成为棉花育种的主体,但由于抗病棉的特殊性,其在抗虫棉花育种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草莓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
《上海蔬菜 》 2004
摘要:灰霉病、白粉病、疫霉果腐病、黄萎病、叶斑病、红蜘蛛、蚜虫、斜纹夜蛾幼虫等是危害草莓的主要病虫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会对草莓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直接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给种植者带来经济损失。下面简要介绍草莓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


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党建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四求四务"的第一条,就是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深刻认识这一要求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增强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的自觉性,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直播旱作水稻的吸氮特征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生态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 ,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 ,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 ;幼穗分化后水稻的土壤吸氮量占阶段吸氮总量的 6 9.5 % ,比水作水稻多 17.8%。对 0~ 4 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研究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表层矿质态氮大量累积 ,在灌水和降雨的影响下 ,向下层的迁移增加 ,基肥施用后裸地处理 2 0~ 4 0 cm土层的矿质氮高达 10 4 kg N/hm2 。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亏的计算结果表明 ,自分蘖盛期后旱作各处理都表现出土壤氮素不同程度上的表观亏缺 ,然而就全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余量而言 ,旱作处理平均高达 12 7kg N/hm2 ,生育前期氮肥的大量投入是氮素盈余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对施用的肥料氮吸收很少 ,提高直播旱作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减少生育前期肥料氮的投入


脆茎基因在水稻亚种间杂种后代中的遗传
《遗传学报 》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脆茎基因在水稻粳型品种间杂种后代中按孟德尔遗传比例传递 ,而在亚种间杂种后代中呈脆茎 (bc1bc1)频率显著增加和显著降低两种偏离孟德尔比例的异常分离型。Kamairazu/ /KetanNangka/KamairazuF1呈脆茎频率增加型 ,F2 群体则呈正常分离 ,但F3 和F4仍出现少数增加型和降低型的株系。IR36 /Kamairazu的F2 呈降低型分离 ,F3 和F4株系中有正常型和降低型两种 ,F4还出现个别增加型株系。KetanNangka/IR36 / /Kamairazu的F2中除了有增加型和降低型外 ,出现部分正常型。水稻bc1基因的异常分离与花粉育性无关 ,而是由雄配子选择性授精引起 ,与位于第 3染色体的配子体基因ga2、ga3和 ga14有关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及GS活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 2 0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选用徐州 2 5、徐州 2 6和烟 2 80 1三个小麦品种 ,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灌浆盛期小麦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谷氨酸合成酶 (GS)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相比 ,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低、光合速率高、产量高 ;在各处理间 ,均随着无机肥种类的增多 ,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 ,光合速率提高 ,产量呈上升趋势 ;而不均衡施肥时 (仅施氮钾肥 ) ,小麦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高 ,光合速率低 ,籽粒产量最低。不同处理下旗叶GS活性与全氮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 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L.) 长期定位施肥 膜脂过氧化作用 GS活性 籽粒蛋白质含量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水稻(Oryza sativa L.)米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稻米品质形成期的源库特征、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以及淀粉粒的形态、结构及其糊化特性等几个内容,从植物生理学角度来揭示稻米品质形成的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