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单克隆抗体间接竞争ELISA测定水体中氟虫腈
《环境科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了氟虫腈单克隆抗体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体中氟虫腈测定的间接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在优化条件下 ,氟虫腈测定的线性浓度范围为 1 0 -1 μg·L-1 ~ 1 0 3μg·L-1 ,最低检出浓度 (I1 0 )为 0 0 8μg·L-1 ,检测灵敏度 (I50 )为6 6 8μg·L-1 ;常见的几种与氟虫腈结构类似的农药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 1 % ,不干扰氟虫腈的检测 ;2 0 %丙酮、5 %甲醇、2 %二甲基甲酰胺、2 %乙腈和 2 %乙酸乙酯基本不影响免疫测定 .利用建立的间接竞争性ELISA方法检测不同水样中氟虫腈 ,结果表明不同水样均可直接进行测定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残留测定的要求


大型猪场烈性传染病动态控制
《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 》 2004
摘要:猪烈性传染病是规模化猪场烈性传染病防制的重点,由于猪气喘病、蓝耳病、猪圆环病毒感染、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在大型规模化猪场广泛存在,猪烈性传染病的防制面临新的难题。本研究提出猪烈性传染病动态控制体系的新思路,通过在规模化猪场建立疫病监测系统、预防系统(包括免疫技术、生物安全技术、药物控制技术)、净化系统,通过病原调查、免疫监测和预防系统使猪场构成封闭系统,对猪场几十个相关关键点的动态控制,使猪烈性传染病疫情在警戒阶段和违和阶段前得到控制,始终使猪群健康标准保持在安全临界线以上,将猪烈性传染病疫情的危险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保持大群的健康。


基因重组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兔出血症病毒抗体及其标准化
《中国兽医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重组兔出血症病毒 (RHDV) VP6 0蛋白为抗原 ,建立了 RHDV抗体间接 EL ISA检测方法。优化的试验反应条件为 :重组 VP6 0的包被质量浓度为 1.0 mg/ L ,用 10 %牛血清封闭 ,以大肠杆菌提取物稀释被检血清以消除非特异性反应。将所建立的 EL ISA与现行血凝抑制 (HI)试验比较发现 ,不同免疫状态的兔血清的 RHDV EL ISA抗体与 HI抗体均呈正相关。对 11个 RHD免疫兔场 1130份血清样品的抗体检测表明 ,各免疫兔群血清 RHDV抗体水平不完全一致 ,D值在 1.0 9~ 1.76之间 ,显著高于非免疫兔 (0 .0 5 )及 SPF兔 (0 .0 2 ) ,低于高免兔 (2 .34)。在此基础上 ,研制了RHDV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 ,测定了其主要指标 ,制定了各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 ,为兔群进行免疫学监测及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RHDV) VP60重组蛋白 抗体 间接ELISA 试剂盒


甜椒胞质雄性不育雄配子发育的解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石蜡切片和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方法观察了甜椒(Capsicumannuum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A和保持系8B雄配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都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绒毡层细胞无明显差异,形成了正常的四分孢子。在四分体单核居中期后,不育系的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并伸进药室,挤压花粉粒,同时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不育系单核晚期花粉粒开始崩出内含物,致使不育系的雄配子在双核花粉粒形成之前就完全裂解,不能发育成正常的花粉粒。此外,超薄切片还观察到不育系花粉粒在单核早期绒毡层细胞线粒体空泡化,这种变化表明雄性不育的遗传缺陷包括在花药发育早期发生的线粒体结构变化。
关键词: 甜椒 细胞质雄性不育 解剖学 超微结构 雄配子发生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遗传体系系由一对主基因 +多基因构成 ,主基因中只有加性效应 (d =0 10 6 2 ) ,不存在显性效应 ;多基因存在加性 ([d]=0 2 2 2 8)和显性效应 ,但显性效应为负值 ([h]=- 0 2 80 0 )。表明该组合千粒重主要由主基因加性效应和多基因效应决定 ,但无杂种优势。F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力为 83 39% ,多基因遗传力为 11 71%。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的改良可能受主基因无显性效应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负值的制约。
关键词: BrassicanapusL 千粒重 遗传体系 主基因+多基因


脊尾白虾对水体盐度的适应性试验
《水产养殖 》 2004
摘要:将10.12‰咸水中的脊尾白虾直接转入不同盐度水体中,当盐度在4.02‰以下时开始出现失衡、死亡现象,并随着盐度的降低,死亡率增大,死亡时间缩短。将10.12‰咸水中的脊尾白虾逐级向低盐度淡化,盐度淡化至4.02‰过程中,适应性较好,死亡很少,死亡率仅为5%左右,盐度逐步淡化至1.08‰过程中的平均成活率为45%。结果表明咸水中的脊尾白虾可以通过逐级淡化,在低盐度水体中进行人工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