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黄颡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水产学杂志 2006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黄颡鱼的染色体玻片,对100个中期分裂相记数统计,确定黄颡的2倍染色体数为2n=52。由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有1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5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4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90,黄颡核型公式为2n=28m+10sm+8st+ 6t。

关键词: 黄颡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网围养殖区声波的研究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6

摘要:对网围养殖区内草鱼的活动声波进行了采集与分析,并将采集的声波进行了回放。结果表明,草鱼网围养殖区声波频率范围为0~3.2 kHz,整个频段内没有宽带波峰。在草鱼饥饿、食饵和饱食的不同状态下养殖区内的水声特性有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在网围养殖区通过声波回放能对草鱼起到诱集作用,在投饵回放、投饵不回放及不投饵回放声波的情况下,草鱼的响应时间分别为2.55、3.504、.80 min,存在显著差异。回放持续性声波和间隔性声波在响应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网围养殖区 声波特征 草鱼 条件反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化物和氨对西施舌幼贝的毒性影响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硫化物和氨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幼贝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硫化物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4.131mg·L-1,安全浓度(SC)值为0.413mg·L-1;总氨氮的96hLC50值为14.220mg·L-1,SC值为1.422mg·L-1,其中NH3N的96hLC50值为0.903mg·L-1,SC值为0.090mg·L-1。硫化物和氨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相加作用,在等毒条件下其96hLC50值分别为2.001和10.048mg·L-1(NH3N0.870mg·L-1),SC值分别为0.200和1.005mg·L-1(NH3N0.087mg·L-1)。30d的生长试验表明,在硫化物和氨同时存在、硫化物和总氨氮的浓度分别为0.10—0.20和0.50—1.00mg·L-1时,对西施舌幼贝壳长生长和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硫化物和总氨氮浓度达0.25和1.25mg·L-1时则影响显著。

关键词: 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幼贝 硫化物 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学报 2006

摘要:我国水产品资源丰富,既是水产品生产大国,又是水产品出口大国。水产品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而且对国际贸易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风险分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新模式,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已经就特定水产品的危害因素展开了风险分析。本文主要论述水产品安全危害因素及风险分析,介绍一些国内外水产品风险分析的案例。

关键词: 水产品 风险分析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小黄鱼总允许渔获量初探

海洋环境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1~200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以及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各网站监测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投网次数)数据,通过同时期东海区小黄鱼产量对海区总捕捞努力量进行标准化,运用剩余产量模型中的Fox模型估算东海区小黄鱼最大持续产量(MS Y)、最适产量(Y0.1)和总允许渔获量(TAC)。结果表明,东海区小黄鱼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16 565 t,相应捕捞努力量(fMSY)为4 988 315网次,最适产量为113 068 t,相应捕捞努力量(f0.1)为3 890 886网次,TACMSY=99 317 t,TAC0.1=77 468 t。建议以东海区小黄鱼总允许渔获量(TAC0.1)作为渔获量限额指标,对小黄鱼的总允许渔获量进行管理。

关键词: 小黄鱼 总允许渔获量 渔业管理 东海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模拟解析东海区伏季休渔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政府于1995年正式宣布在东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休渔范围为27°00′N~35°00′N海域,时间为每年的7月1日至8月31日;1998年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6°00′~35°00′N海域;时间延长,定为每年的6月16日至9月15日,并在中国的南海和黄渤海全面推广伏季休渔制度。自该制度的贯彻执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东海区的主要经济鱼———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应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解析东海区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效果,揭示在不同的开捕年龄(tc)与捕捞死亡系数(F)组合下对带鱼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目前开捕年龄偏低、网目尺寸偏小和捕捞压力较大的现实状况下,东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很有必要;在带鱼开捕年龄为0.5龄、年捕捞死亡系数为1.5~3的渔业格局下,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后,其年平均资源量、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的增幅分别达到57.8%~104%、22.2%~32.2%和32.5%~42.9%,但带鱼群体所提供的资源量水平、所获取的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仍显偏低,对其合理利用尚需要进一步完善;若将开捕年龄从0.5龄提高到1龄,则年平均资源量、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的增幅分别达到173%~356%、72%~101%和149%~187%。鉴于东海区总体渔业资源状况呈衰退之势,且中国尚未实施TAC渔业管理制度,建议目前继续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并把提高起捕规格、放大网目尺寸作为首选管理目标。[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85-91]

关键词: Ricker动态综合模型 伏季休渔 开捕年龄 渔业管理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和浙江本地种及其杂交种的生长性能与SRAP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养殖特性,将缅甸引进种群(BP)和浙江本地种群(ZP)杂交,获得了4个杂交群体,A、B、C、D分别为BP(♀)与ZP(♂)、ZP(♀)与BP(♂)、ZP(♀)与B(♂)、ZP(♀)与A(♂)的杂交子一代。比较BP、ZP、A、B、C、D 6个不同群体的繁殖和生长性能。结果表明,BP、B、C、D的抱卵率显著高于ZP和A群体,BP、A、B、D平均出苗量显著高于ZP和C群体。在快速生长期(8月2日至9月28日)BP群体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ZP、B、C群体,A群体显著高于ZP、B群体,D群体显著高于ZP群体;其他时期各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应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对BP、ZP、A、B、C、D 6个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其多态位点比例分别是60.3%、55.6%、60.7%、63.3%、61.9%、64.1%,遗传多样指数(H0)分别为0.185、0.175、0.196、0.192、0.193、0.197。以上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浙江本地种,同时通过杂交可提高遗传多样性,改良养殖性状。[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67-673]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繁殖性能 生长速度 杂交优势 SRAP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缘缺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磁珠-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ACA)15与白缘缺(Leiobagrus marginatus)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T载体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小片段插入文库,再用γ^-32P标记的探针进行二次筛选,获得阳性克隆785个,对其中的140个克隆进行了测序,获得完整的微卫星序列132个.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引物64对.对其中的20对引物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筛选到稳定扩增的标记13对,用此13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缺属白缘缺(L.marginalus)、拟缘缺(L.marginatoides)(大、小各1种)、黑尾缺(L.nigricauda)共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其中10对微卫星引物在种内或种间表现出多态性.

关键词: 白缘缺 微卫星分子标记 群体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氰菊酯和有机磷农药对草鱼鱼种急性及联合毒性

水利渔业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氯氰菊酯对草鱼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2.82、9.92、8.12、6.51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65μg/L;三唑磷对草鱼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93、1.73、1.601、.5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15 mg/L;辛硫磷对草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5.34、8.88、6.12、5.74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57 mg/L。急性毒性顺序是:氯氰菊酯>三唑磷>辛硫磷。氯氰菊酯与三唑磷混配在24、48、72、96 h时毒性表现为拮抗;氯氰菊酯与辛硫磷混配在24 h时表现为协同,48、72、96 h时表现为拮抗;这2种农药对草鱼的联合毒性作用,都显示出随时间的延长AI逐渐增大,拮抗逐渐增强。

关键词: 氯氰菊酯 三唑磷 辛硫磷 急性毒性 联合毒性 草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血细胞计数、光学显微及电子显微技术对二龄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数目、形态及结构进行了研究。二龄史氏鲟红细胞的数目为47.75×104个/mm3,白细胞数目为2.9万个/mm3,其中淋巴细胞所占比率最高。史氏鲟的外周血中除正常红细胞外,还有处于分裂状态及未成熟的红细胞。史氏鲟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淋巴细胞、粒细胞、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粒细胞有两种,即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含有多种形状的核,其中分叶的核数目较多,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均类似于哺乳动物。对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细微结构的观察显示:红细胞中具有少量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典型;单核细胞较粒细胞稍小且具有较多线粒体;血栓细胞具有梭形和圆形两种,胞质较少,其中梭形的血栓细胞胞质几乎透明;对粒细胞的颗粒按照形状和电子密度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 史氏鲟 血细胞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