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叶绣球菌溶血素基因的序列分析及表达动态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一个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编码的溶血素基因(latifolysin),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溶血素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分析溶血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latifolysin基因全长为399bp,编码133个氨基酸。保守功能域搜索显示latifolysin具有与杨树菇溶血素(aegerolysins)蛋白家族相同的结构域和功能位点,两者序列相似性40%。杨树菇溶血素家族蛋白在真菌中呈不连续性分布。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绣球菌溶血素隶属于担子菌类群,与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遗传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定量结果表明,latifolysin和绣球菌溶血素在广叶绣球菌幼菇期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菌丝体中表达水平。


福建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2个福建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2011-2015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划分其发展类型并分析原因,从深层次分析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的科学发展。结果表明,整体上院所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PFC)是以7.1%的平均速度呈现下降趋势,时期内院所技术效率变化指数(TEC)虽略有提升,但技术进步指数(TC)的大幅下降是导致TPFC降低的主要因素。68.18%院所在统计期内的TPFC处于下降递减状态。同时根据Malmquist指数,把院所分低效型、徘徊型、低增长型、高增长型,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科技资源 配置效率 DEA-Malmquist方法 农业科研院所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在狼尾草青贮中使用效果评价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纤维素降解菌对改善牧草品质和提高动物对饲草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引进多种纤维素降解菌并从中筛选出酶活力较高的11,21和36号菌株。利用筛选出的3株菌株的发酵液,开展在青贮杂交狼尾草中的使用效果评价[设4个处理,处理1为未添加菌液的对照组(CK),处理2,3,4分别添加11,21,36号菌株菌液]。结果表明,添加纤维素降解菌能提高青贮牧草乳酸含量,处理2,3,4的乳酸含量比CK提高了19.42%(P<0.05),38.35%(P<0.05)和4.85%(P>0.05);添加纤维素菌液进行青贮的3个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HC)的含量均低于CK和青贮前,其中处理3的NDF、ADF和HC含量最低,表明筛选出的3种纤维素降解菌菌株均能改善青贮品质,不同程度地降解了牧草纤维素的含量,其中处理3(21号菌株)降解纤维素的效果最为明显,青贮料营养品质最好。


外源镉胁迫对姬松茸菌丝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外源添加胁迫的形式,探讨镉对不同姬松茸菌株菌丝生长与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镉对姬松茸菌丝的毒害作用及姬松茸对镉的耐受程度与相关反应。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镉浓度的增加,2种姬松茸菌株(J85和J77)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均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J85与J77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镉浓度分别为1.5 mg/L和2 mg/L,相比较而言,J77菌丝对镉的耐受性比J85菌丝高。2种菌株的超氧化物歧酶(superoxid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ic acid peroxidase,APX)酶活性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变化均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镉浓度上升对J85菌丝酶活性影响比J77菌丝要强烈,根据菌丝中MDA的含量测定值变化动态分析表明,在相同镉浓度处理下,J85菌丝细胞受破坏程度比J77菌丝更为严重。


雏番鸭基因IX型禽1型副黏病毒分离鉴定及F基因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自发病死亡雏番鸭中分离到一株(XBT14株)基因Ⅸ型禽1型副黏病毒,该病毒可引起雏鸭明显神经症状及急性死亡,致死率达44.4%;病毒融合(F)蛋白裂解位点处具有强毒株特有的多碱性氨基酸序列(112RRQRR↓F117),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发布的基因IX型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7%~99.9%,与基因VII型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5%~86.6%。该分离株与近来报道的GD09-2等基因IX型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以上结果表明对水禽致死性的禽1型副黏病毒呈现基因型多样性,水禽禽1型副黏病毒病的防控日益严峻。
关键词: 雏番鸭 禽1型副黏病毒 基因Ⅸ型 分离鉴定 F基因


福建省部分地区山羊寄生蠕虫粪检调查报告
《中国兽医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福建省养羊业方兴未艾,涌现出许多不同饲养模式的养羊场。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底,福建省共有各类规模化山羊场2万多个,存栏各类山羊150万只。寄生虫疾病是这些养羊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掠夺了山羊的营养、影响山羊的生长和生产,严重的可导致发病死亡,对本省山羊养殖影响很大。山羊寄生虫,特别是山羊蠕虫的种类有很多,在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模式以及不同日龄山羊,其


盆花文心兰丛生芽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文心兰‘豹斑宝石’花梗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利用正交设计法,探讨基本培养基(MS、花宝1号、改良1号、改良2号、改良3号)、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IBA)、水解酪蛋白(CH)等对其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以期建立文心兰‘豹斑宝石’丛生芽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文心兰丛生芽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6-BA>基本培养基>NAA>CH;筛选出丛生芽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1号+6-BA 3.0mg·L~(-1)+NAA 0.1mg·L~(-1)+CH 0.5g·L~(-1)+白糖30g·L~(-1)+琼脂粉5.0g·L~(-1),50d平均增殖系数达5.8;筛选出适宜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3号+IBA 0.5mg·L~(-1)+活性碳0.5g·L~(-1)+白糖20g·L~(-1)+琼脂粉3.6g·L~(-1)+卡拉胶3.6g·L~(-1),生根率为100.0%;试管苗移栽6个月成活率达96.8%。


长期深窄沟排水对冷浸田土壤脱潜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浸田为江南稻区广泛分布的一种中低产田。以福建省顺昌县持续运行约30年的石砌深窄沟为监测平台,通过田间土壤速测与室内检验,研究长期深窄沟排水对离沟不同距离冷浸田土壤脱潜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浸田经过长期深窄沟排水,在离沟25 m范围内,与典型冷浸田(离沟75 m位点)土壤相比,土壤Eh提高幅度为288.2%~323.4%,土壤水分下降幅度为7.5%~36.2%,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Fe~(2+)、Mn~(2+)等含量均有不同降低,并表现为离沟越近,提高或降幅越大的趋势。开沟后0~25 m范围内,土壤p H降低0.13~0.69个单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提高66.0%~99.0%、77.0%~275.1%,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耕性得到明显改善,离沟15 m以内位点可以实现机耕。开沟后,25 m范围内作物产量可提高6.6%~20.7%,且离沟越近增幅越大。在冷浸田特殊的环境下,土壤还原强度大小是制约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长期开沟排水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矿化,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产量提升明显。从综合改造效果看,距沟15~20 m以内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与产量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乌龙茶水提取物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赛珍珠5800铁观音为材料,测定乌龙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类物质、没食子酸、8种儿茶素和3种生物碱的含量;并将0、0.2、0.4、0.6、0.8和1.0 mg·m L~(-1)乌龙茶水提取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大肠癌LOVO细胞中,分别处理24和48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以0.6和0.8 mg·m L~(-1)乌龙茶水提取物处理LOVO细胞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乌龙茶中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均较高,水浸出物含量达40.8%以上,茶多酚含量14.2%,游离氨基酸含量1.8%,可溶性糖含量6.9%,黄酮类物质含量0.7%,儿茶素总量12.2%,咖啡碱含量1.7%,这些成分为其品质保证和功效发挥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MTT法试验结果表明:0.2 mg·m L~(-1)乌龙茶水提取物对LOVO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处理24和48 h后,0.4~1.0 mg·m L~(-1)乌龙茶水提取物对LOVO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达13.9%~79.6%和16.4%~89.2%.0.6和0.8mg·m L~(-1)乌龙茶水提取物处理下LOV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0.4%和62.3%,且低含量下细胞凋亡主要呈早期凋亡形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0.6和0.8 mg·m L~(-1)乌龙茶水提取物处理48 h后LOVO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间隙增大,表面微绒毛断裂、减少甚至消失,细胞膜表面出现塌陷,产生类似空洞的结构等.因此,乌龙茶水提取物能有效抑制人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并可诱导其凋亡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