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播种量与除草方式对红麻生长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及其效益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红麻轮作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精量播种和不同除草方式对红麻生产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5万株·hm-2+除草剂处理的红麻生长速度最快,株高达455.23 cm;在整个生长期间,该处理的红麻茎粗、皮厚、单株鲜(干)叶重、单株鲜(干)骨重、单株鲜(干)皮重、单株鲜(干)生物量表现较好,均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区干皮产量则以27万株·hm-2+除草剂处理最高,达6 772.50 g。后期小区的有效株数表现出喷除草剂>人工除草>不除草的趋势。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土壤速效磷与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喷施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较好,均在77%以上。去掉种子与除草成本,单位面积产值最大的是27万株·hm-2+除草剂处理,其经济效益最佳。


稻米中同位素与多元素特征及其产地溯源PCA-LDA判别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探究谷物中同位素与多元素的地域特色及其产地溯源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和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测定稻米中同位素比率和多元素含量,并结合化学计量学中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法建立模型,对不同省份的稻米进行产地溯源判定。结果表明,各地产的稻米中稳定同位素δ15N、δ13C、δD、δ18O数值范围不同,而且Li、Be和Na等其他矿物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Pb、Sr同位素比率也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PCA法能够初步辨别各稻米地产,本研究进一步采用PCA-LDA法能够对大区域(黑龙江省、江苏省和辽宁省)的稻米进行产地判别,通过对23个样本进行判别验证,正确率为91%。对于黑龙江省4个地产的稻米样品,由于地理差异性比较小,同时样本数比较少,故只对其中2个产地稻米进行判别。通过同位素比率和多元素的含量的测定再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分不同产地的稻米,为稻米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提供了方法依据。
关键词: 稻米 稳定性同位素 多元素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产地溯源


家兔MYL12B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家兔MYL12B基因的CDS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家兔与其他动物MYL12B基因在CDS和氨基酸序列上的相似性较高。对家兔MYL12B蛋白的软件预测分析表明,该蛋白是一个无二硫键和信号肽的稳定的亲水性结构蛋白,含11个磷酸化位点和3个糖基化位点。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探明其作用机制和网络调控机理提供依据。


一步法CSFV和PRRSV双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序列,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 Man探针,建立了一步法检测CSFV和PRRSV双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特异性高,与PCV2,PRV,PPV,PEDV,JEV,BVDV无交叉反应;可以检出20个拷贝数的模板RNA,比常规RT-PCR方法的灵敏度高10倍;对同一样品进行4次重复试验,变异系数(CV)低于4%,方法重复性好。应用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和常规RT-PCR对50份疑似病例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荧光定量RT-PCR检出30份PRRSV阳性,13份CSFV阳性,均高于常规RT-PCR方法的检出数(24份PRRSV阳性,10份CSFV阳性)。本研究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可用于PRRSV和CSFV的实验室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猪瘟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双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


豆浆专用免浸泡大豆制备中浸泡工艺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免浸泡大豆产品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豆浆制作过程中大豆浸泡环节耗时长以及干豆制浆蛋白含量低且不易吸收的问题。为得到高品质的免浸泡大豆,试验研究了大豆的浸泡工艺,包括大豆原料的前处理,同时以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浸泡液浓度为影响因素,以豆浆的蛋白质含量、稳定性及浸泡后大豆的菌落总数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采用综合评分法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原料前处理以用Cl O2溶液清洗为佳,最佳浸泡液为Na HCO3溶液;浸泡时间、温度和浸泡液浓度对综合评分都具有显著性影响;大豆最佳浸泡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12 h,浸泡温度15℃,Na HCO3溶液浓度0.5%,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浸泡大豆菌落总数对数值为4.71,制得豆浆蛋白含量为2.68 g·100 m L-1,豆浆稳定性为0.786,综合品质最好。
关键词: 免浸泡大豆 豆浆 浸泡工艺 蛋白质 稳定性 菌落总数


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对PEG胁迫的反应和耐旱性鉴定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晚粳稻品种的耐旱性,以8个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芽期不同浓度PEG处理的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及相对根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发芽高峰时间随着PEG浓度的提高逐渐推迟,PEG胁迫对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依次为芽长>发芽率>根长。25%PEG处理下芽期品种间的耐旱性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对25%PEG胁迫下不同材料的耐旱性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嘉33、浙粳27和浙粳88芽期耐旱性较强,宁82芽期耐旱性较差。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与隶属值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对根长与相对芽长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可作为8个水稻品种芽期耐旱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选择幼苗地上部达到间接选择根系的目的。研究为芽期水稻抗旱品种筛选及耐旱性遗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豆GH3家族三个成员对20种农药的转录响应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GH3基因家族具有生长素(IAA)等植物激素的氨基酸化合成酶活性,参与调节IAA等的动态平衡,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大豆GH3基因家族成员对主要农药的响应特点,用qRT-PCR分析了20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对该家族XM003518758、XM003521754和XM003543231在60 min内的诱导特点。结果表明,XM003518758基因的表达受草甘膦、氰戊菊酯轻微抑制,受2甲4氯等其余18种农药诱导上调但不超过2.5倍。所有测试的20种农药均不抑制XM003521754基因的表达,而最大诱导表达量达10倍以上。2甲4氯、乙草胺、百草枯、氰戊菊酯和戊唑醇对XM003543231诱导表达超过50倍,而其余15种测试农药对XM003543231的表达无抑制效应。而大豆XM003521754基因只受2甲4氯、二氯喹啉酸和多菌灵的显著诱导上调。


真空冷冻干燥桑葚果工艺参数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桑葚果实为材料,研究桑葚果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技术,以期获得最佳的加工工艺和参数,为脱水浆果产品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以复水比作为考查指标,研究了真空度、干燥时间以及处理量3个因素对真空冷冻干燥桑葚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中干燥时间对果实品质影响最大,处理量次之,真空度最小,得出真空度40 Pa、干燥时间21 h、处理量为90 g时为最佳工艺条件。在此干燥工艺条件下,果实复水性最好,色泽L*,a*,b*保持率都在80%以上,且抗氧化活性物质维生素C、花色苷、总酚与新鲜果相比损失较小,保留率分别为82.38%,91.79%和87.50%。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适合于果蔬的干燥方式,产品在色香味与营养成分等方面都保持较好。


番茄全基因组防御素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防御素是一类由半胱氨酸残基连接而成具有典型三维结构的小分子蛋白,是植物防御过程中重要活性物质之一。本研究借助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番茄防御素基因进行鉴定、定位,并对其结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番茄基因组共含有15个防御素基因家族成员,氨基酸序列长度为73~105 aa,分子量大小为8.09~11.91 k D;序列比对发现这些成员均含有防御素基因特有的Gamma-thionin保守结构域;染色体定位揭示这些成员分布于番茄的4条染色体上(Chr 04、Chr 07、Chr 09和Chr 11);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番茄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防御素基因可分为7组,含有1对直系同源基因;RNA-Seq表达分析发现,6个防御素基因表现为组织特异性表达,2个表现为广谱性表达,5个基因在所有组织中表达量较低;q RT-PCR分析发现,仅2个防御素基因(Solyc07g007750和Solyc07g007760)受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诱导。本研究结果表明,防御素基因不仅涉及番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而且可能参与番茄应对生物胁迫的反应,为进一步揭示番茄防御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淋溶的影响及潜在机理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淋溶控制一直是农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具有增加土壤碳库储量、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等作用.作为一种外源输入的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质炭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并对土壤养分淋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针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养分淋溶的内在因素(如:生物质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与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物质炭添加量、土壤类型、土层深度、施肥情况、时间动态变化等外在因素,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磷等养分淋溶情况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淋溶的4种潜在影响机制:即通过微孔结构或表面电荷直接吸附养分、通过影响土壤持水能力影响养分淋溶、通过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影响养分循环、被吸附的养分优先通过细微生物质炭颗粒发生迁移.最后对生物质炭与土壤养分流失控制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 淋溶 养分循环 面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