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测试条件对燕麦孢囊线虫在小麦上产生孢囊数量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对燕麦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基于根系产生的孢囊数量,为优化小麦抗燕麦孢囊线虫鉴定技术,分别测试了土质类型、接种次数、接种密度、接种苗龄对燕麦孢囊线虫在根系形成孢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砂质粘壤土中产生的孢囊数量最高;对于温麦4号品种,分4次接种处理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分1、2、3次接种处理,但依据传统评价标准,各接种次数处理对其抗性鉴定结果相同,均为高感;每株接1 000头二龄幼虫能较好区分不同抗性程度品种的敏感程度。小麦播后3~6d接种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播种时及播后9~15d接种处理。综合上述结果建议在小麦抗孢囊线虫的鉴定中以采用砂质粘壤土、播后3~6d每株1次性接种1 000二龄幼虫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CAB-1抑菌蛋白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AB-1所产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显著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73.33%和76.85%;EC50分别为175μg.mL-1和125μg.mL-1。利用曲利苯兰染色法检测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菌Sphacrotheca fuligine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有效降低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及萌发的芽管个数,造成菌丝顶端畸形膨大呈球状并减少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3 d后,对照的孢子萌发率为36.98%,而经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仅为4.8%;接菌7 d后对照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7个,多数5~6个;而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及其对不同药剂的交互抗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122株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紫外诱导的15个抗咯菌腈突变菌株及其3个敏感亲本菌株对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田间马铃薯早疫病菌群体对咯菌腈保持高度敏感,122株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EC50值在0.0025~0.0857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404±0.0171μg/mL,相差34.87倍,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此外,咯菌腈与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而与异菌脲和腐霉利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关系。在田间药效试验中,50%咯菌腈WP施药量为105、115 g/hm2时,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达8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药剂80%代森锰锌WP 1350g/hm2和25%丙环唑EC 37.5g/hm2的防效。表明咯菌腈可作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替代药剂用于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关键词: 马铃薯早疫病菌 咯菌腈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不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对15株白僵菌菌株的ITS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并对这些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单芽管平均长度和长芽管平均长度等多项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变化范围在11.91%~96.03%;单芽管平均长度和双芽管平均长度分别为6.28~21.43μm和10.338~19.902μm;各菌株间孢子萌发率差异很大,变化范围22.09%~86.32%。对菌株的培养特性(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和菌落生长速率)与孢子萌发特性(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芽管总平均长度和芽管整齐度)这两个主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两性状集团总体相关不显著(P=0.341),而孢子萌发率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相关显著,菌落生长速率与芽管总平均长度呈显著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中国植保导刊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1年发生4代。1、2代幼虫以取食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3、4代幼虫转移到豆类、薯类等匍匐或有落叶的农作物造成的隐蔽潮湿处取食。该虫可在当地越冬、越夏。以成虫飞行或借风力进行扩散为害,未发现大规模迁飞为害习性。2代幼虫是为害夏玉米的主害代。通过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和高效成虫杀灭技术,幼虫期治早、治小,大龄幼虫应急防控,可以达到控制二点委夜蛾为害、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河北潮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冲积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1992~2009年)为基础,分析了长期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土壤钾含量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小麦、玉米17年平均产量均表现为NPKSt>NPK>NPSt>NP,其中,小麦、玉米NPKSt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9.37%和19.23%,NPK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6.32%和18.25%;NPSt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2.76%和9.60%;长期定位施肥下,各处理耕层土壤(0—20 cm)各施钾肥的处理其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与NP处理差异极显著,且表现为NPKSt>NPK>NPSt>NP;各处理下层土壤(20—40 cm)的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从钾素平衡看,NP处理钾素表观年盈亏量为-170.0 kg/hm2,土壤钾严重亏缺;NPSt处理实际平衡盈亏率-58.4%,表观年盈亏量为-150.6 kg/hm2;NPK处理钾素表观年盈亏量-3.1 kg/hm2,盈亏率-1.0%,基本接近平衡;NPKSt处理实际平衡盈亏率36.8%,表观年盈亏量为111.4 kg/hm2。试验结果说明,在潮土区,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或秸秆还田不仅能持续提高小麦、玉米的高产、稳产生产能力,而且对保持农田土壤钾素平衡、有效改善耕层土壤钾素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覆膜方式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3种不同覆膜方式即黑膜、透明膜及不覆膜对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孔隙度、甘薯地上部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覆膜方式。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在覆膜与不覆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覆膜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气,同时还可以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为甘薯膨大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相对于透明膜而言,覆黑膜可以将地温控制在更能适宜甘薯膨大的范围之内,抑制膜下的杂草生长。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黑膜>透明膜>无膜。可见,在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覆膜可以提高产量,并且覆黑膜比覆透明膜的效果更好,应当在甘薯栽培中推广黑膜覆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桃新品种‘脆保’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脆保’桃是从‘大久保’桃自然实生后代中选出的中熟新品种。果实发育期105d。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大小整齐,平均单果质量268g;果实表面鲜红,着色度95%以上;果肉白色,具红色素,肉质脆,硬溶质,离核;风味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12.6%,可滴定酸0.24%;果实硬度8.5kg.cm-2,耐贮运。自花结实,丰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点委夜蛾卵巢发育分级及在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室内饲养的二点委夜蛾Athelis lepigone(Moschler)雌成虫分时段进行解剖,观察其卵巢的结构及发育进程。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具有1对卵巢,各由4个卵巢小管组成。发育进程可分为5个阶段:透明期、卵黄沉积期、成熟待产期、产卵盛期和产卵末期。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1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田间卵巢发育的监测结果显示,Ⅰ级卵巢在整个发生期所占比例较高,Ⅳ级卵巢所占比例较低,推测其下一代幼虫的发生量将较低,并与田间调查结果吻合,因此卵巢解剖分级法可以用于二点委夜蛾的预测预报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