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HJ-CCD数据和决策树法的干旱半干旱灌区土地利用分类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干旱半干旱灌区地表信息低成本、高效率的动态监测,利用HJ-CCD数据的多时相和多光谱信息,探讨了平罗县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方法。首先建立研究区内典型地物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提取反映该区物候模式的时序特征参数;然后对土壤信息丰富的3月份多光谱影像进行主成分变换,选取第1主成分(PC1)作为光谱特征参数,最后基于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算法进行决策树监督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2.26%,Kappa系数为0.91,比最大似然法分类结果精度提高了2.58%。研究表明:构建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对研究区内的地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提取的时间维和光谱维的分类参数对各地类均有很好地区分性,CART决策树算法分类结果清晰准确且精度较高。该方法为HJ小卫星在干旱半干旱区等区域的深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基础。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决策树 分类 HJ-CCD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间序列 干旱半干旱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_2O_5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_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kg/hm~2和39×104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过高的磷肥和钾肥施用会抑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建议本研究区域的早稻采用施磷量在60 kg/hm~2、施钾量120 kg/hm~2和39×104穴/hm~2的密度组合,而晚稻采用施磷量60 kg/hm~2、施钾量90 kg/hm~2和33×10~4穴/hm~2的密度组合。
作物推荐施肥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当前农业生产存在施肥不科学,肥料效率低下,单产水平低等问题,导致肥料资源浪费、环境风险增大、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后果。研究作物高效施肥理论与方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作物施肥以及肥料利用率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不科学施肥对土壤、水体、大气、农产品品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综述了基于土壤养分测试和地上部作物反应的两类推荐施肥策略,着重介绍了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叶绿素仪、叶色卡、硝酸盐反射仪、冠层反射仪、植株症状诊断以及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并建议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推荐施肥方法,以达到协调作物产量、环境保护和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共赢。
布鲁菌脂多糖的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布鲁菌(Brucella)为革兰氏阴性胞内寄生菌,根据宿主偏爱性分为10个种~[1],除经典的羊种、牛种、猪种、犬种、绵羊附睾种与沙林鼠种外,还包括新发现的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到的鳍种和鲸种布鲁菌,以及从红狐狸和土壤中分离到的田鼠型布鲁菌和从乳房移植物中分离到的湖浪布鲁菌~[2]。布鲁菌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引起布鲁菌病,对畜牧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严重。在感染细胞或机体内增殖能力和持续生存时间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常见绿化树种叶表面形态与PM_(2.5)吸滞能力关系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_(2.5)吸滞量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著高于阔叶、灌木树种,其中桧柏、油松PM_(2.5)吸滞量较大,银杏、杨树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显著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组织等,有利于叶片吸滞PM_(2.5)等细颗粒物;叶表面光滑,无明显起伏,存在较宽沟壑,不利于叶片吸滞细颗粒物。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绿化植被的环保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树转基因研究进展及展望
《林业科学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杨树是重要的栽培树种,也是研究林木基因工程的重要模式植物。杨树转基因研究可以打破种属限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是对杨树进行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进行该方面的工作,本文介绍了杨树转基因涉及到的抗虫、抗除草剂、木材材性改良、抗逆、抗病、激素调控、开花调控和植物修复等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分析了影响杨树农杆菌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杨树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希望能为后期从事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玉米区玉米制种预防高温危害的方法与措施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春玉米制种区遭遇了高温危害,致使玉米制种授粉结实不良,造成减产,对国内玉米种子市场供给也造成巨大影响。高温危害,一是发生在7月20日即"入伏"前后10d左右,气温超过39℃将会影响玉米花粉的活力,会使玉米制种母本结实率降低,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发生在入秋后的10d左右时段的"秋老虎",这时的高温不会影响玉米制种授粉,一般也不会造成玉米制种田绝收。预防高温危害措施和方法,一是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躲避或降低高温危害,如适时早播躲避高温,培育壮苗抗高温,调节好花期提高母本结实几率等管理手段;二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自交系的耐高温能力;三是运用综合措施,防患未然,事半功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有机肥对蔬菜生长和土壤磷素累积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蔬菜生长、土壤速效磷累积淋溶规律的影响,以番茄、结球甘蓝和芹菜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开始进行田间小区轮作栽培试验,设置不施肥(CK)、肥料用量52.5 t·km~(-2)(CM1)、肥料用量105 t·km-2(CM2)、肥料用量210 t·km~(-2)(CM3)4个处理,对蔬菜产量、土壤剖面速效磷累积和分布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增加,蔬菜增产不明显,植株磷素吸收量呈增加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表土层(0~30 cm)和心土层(30~60cm),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CM3>CM2>CM1>CK;60~9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整体不高。0~90cm土壤剖面速效磷累积量随有机肥用量增加呈直线和指数形式增加,肥料投入量的"双速率转折点"为100.4~118.5 t·hm~(-2)。随种植年限延长,30~6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直线形式增加,且随施肥量增加,土壤速效磷淋溶速率加快;60~90 cm土壤速效磷表现出与30~60 cm土壤类似的规律。因此,加强有机肥在蔬菜生产中的合理利用对于减少磷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果中乙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樱桃、草莓、梨、枣四种水果为试材,采用DB-WAX(60 m×0.25 mm×0.25μm)毛细管色谱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乙醇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进样口温度230℃,FID检测器温度300℃,程序升温40℃(保持11 min),以20℃/min升至220℃(保持13 min),以氮气为载气,柱流量2 m L/min的条件下,乙醇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乙醇含量在0.25~100μg/m 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8),最低检出浓度为1.25 mg/kg。该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和重现性良好,RSD均小于2%。在四种水果低中高三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90.88%~108.80%之间(RSD=0.18%~7.18%,n=6)。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水果中乙醇含量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樱桃酚类物质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建立了樱桃多酚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将固相萃取技术用于樱桃多酚物质提取过程,优化了前处理提取条件、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柱萃取条件以及色谱条件,在此基础上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樱桃酚类物质成分及含量。最终确定樱桃多酚提取溶剂为60%甲醇-2%甲酸;HLB固相萃取小柱的淋洗液为10%甲醇-0.1%甲酸、洗脱液为乙腈-5%甲酸,此条件下多酚回收率在70%以上;确定在40℃柱温、2%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的条件下进行梯度洗脱,结果表明樱桃中含有香草酸、儿茶素、咖啡酸、芦丁、对香豆酸等多种多酚成分,含量在0.37~240.62(mg/kg DW)之间。该方法快速、灵敏、杂质干扰少,樱桃多酚类物质峰分离度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