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白粉病抗性的遗传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且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和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 八倍体小偃麦 白粉病 抗性遗传


冬小麦非旗叶光合器官光合效应的遗传规律
《西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冬小麦非旗叶光合器官光合效应(以下简称非旗叶光合效应)的表现情况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非旗叶光合效应在不同材料间的变异系数为7.8%,并与千粒重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控制非旗叶光合效应的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非加性效应;非旗叶光合效应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所以在种质创造及育种中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比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更重要一些。本文计算了非旗叶光合效应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其分别为79.29%和70.08%,由于两种遗传力均较大,所以在组合的配置及杂交后代的选择中,不仅应重视高非旗叶光合效应亲本的选配,同时应重视该性状的杂种后代的早代选择,以便形成高非旗叶光合效应群体。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马铃薯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以晋薯7号马铃薯茎尖、茎段、叶圆片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根、不定芽的分化,研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不同配比在马铃薯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6-BA 1.5 mg/L+NAA 1.0mg/L+3%蔗糖+0.6%琼脂有利于茎段愈伤组织的生长,MS+6-BA 2.0 mg/L+ZT 2.0 mg/L+NAA 0.5mg/L+GA35.0 mg/L+3%蔗糖+0.6%琼脂有利于茎尖不定芽的分化,MS+6-BA 1.5 mg/L+NAA 0.5mg/L+GA35.0 mg/L+3%蔗糖+0.6%琼脂对叶片根的分化效果较好。


山西晋南麦区蛴螬种群动态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蛴螬种群进行准确预测和适时防治,本试验于1982~2002年在山西晋南麦区8个市(县)选择代表性地块,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调查分析了正茬和回茬麦田蛴螬的发生规律。筛选出4个蛴螬发生的预测因子,即发生程度(Y)与虫口密度基数(X1)、8月份降雨量(X2)、9月下旬降雨量(X3)和9月下旬5cm地温(X4)相关。运用通径分析,确证了对蛴螬发生程度而言虫口基数是首要影响因素,气象因子居次要地位。同时研究了不同茬口下气象因子对麦田蛴螬发生动态的影响差异,并采用多元统计预测法,建立了预测回归方程,正茬小麦田为Y=0.0379+0.5969X1+0.001 9X2-0.009 8X3+0.046 0X4,回茬田为Y=1.7655+0.634 8X1-0.005 2X2-0.003 7X3-0.003 5X4。经回归检验,两个预测模型在1982~2006年间历史拟合率分别高达88%和92%,可用于预测未来蛴螬发展动态。
关键词: 小麦 蛴螬 种群动态 预测模型 虫口基数 气象因子


山西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消毒液的筛选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试验采用定性杀菌和载体定量杀菌的方法,选用生产中常用的过氧乙酸等5种消毒液,对山西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01,02,068,078进行了实验室杀菌试验。定性杀菌试验结果表明,甲醛、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双链季胺盐4类消毒液均能在10 min内有效地杀灭4种优势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而络合碘无杀菌效果;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甲醛、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双链季胺盐4类消毒液按照商品推荐浓度在30 min内对4种优势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杀菌率可达到99.7%以上,尤其是次氯酸钠消毒液在20 min内其杀灭率可达100%,过氧乙酸、双链季胺盐消毒液的杀灭率也可达到99.3%以上。通过试验,提出了在生产实际中使用消毒液的合理化建议。


北柴胡种子发芽条件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和不同试剂处理后山西陵川和甘肃礼县两地种植的的北柴胡种子的发芽情况。发现了北柴胡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在此温度下两产地北柴胡的发芽率分别为52%和48%。经1.0mg/L的KMnO4处理后,两个产地的北柴胡发芽率均最高,分别为82%和75%;3%的H2O2处理效果次之;60℃温水处理对发芽率影响不大;100mg/LGA3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受到抑制。


小偃麦类型与物种形成的研究
《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 》 2008 CSCD
摘要: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远缘杂交时,类型与物种形成十分丰富。本研究从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育种角度研究探讨了:小偃麦类型与物种形成的形式;小偃麦类型与物种形成规律的研究与探讨:研究的重要意义。一、小偃麦类型与物种形成的形式小麦与近缘属种杂交形成的多倍体是创造小麦新物种的重要途径。小黑麦是多倍体(双二倍体)是自然界物种形成的重要形式,而小偃麦是部分双二倍体(多倍体)也是自然界物种形成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但它比小黑麦的形成形式要复杂得多。例如:普通小麦2n=42×中间偃麦草2n=42自然加倍2n≠842n=56(8x)部分双二倍体;硬粒小麦2n=28×...
关键词: 八倍体 双二倍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 物种形成 偃麦草 近缘属 外源 矮杆 农艺性状 条斑花叶病


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根据水资源统计资料,分析了山西水资源的总体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在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得出山西水资源在今后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应可持续发展时代的新资源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


山西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山西省不同时期推广品种的HMW-GS组成情况,为该区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156份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变异及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参试品种的品质得分。结果表明,历年来品种在Glu-A1位点具有3种亚其类型(NULL,1,2),Glu-B1位点具有4种亚基类型(7+8,7+9,14+15,17+18),Glu-D1位点具有2种亚基类型(2+12,5+10)。总体而言,参试小麦品种的HMW-GS构成欠佳,优质亚基组合类型单一,2、17+18、5+10、14+15亚基的频率很低。具有较高品质得分的亚基组合"1,7+8,5+10"、"1,14+15,5+10"和"2,7+9,5+10"的品种较少。

